分享

貴州黔南長順幹部“用心+”助力鄉村脫貧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8-24 16:54:43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8月23日,貴州省長順縣擺所鎮熱水村壩地組,縣委宣傳部駐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還在貧困戶王普良的家中商量他家紫王葡萄的銷售問題。

  “與村民溝通得‘走心’,解決實際困難很關鍵。”代化鎮納傍村第一書記寇永華説,吼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踏踏實實帶領群眾幹。

  23名脫貧攻堅隊隊員分別駐紮在納傍村13個組開展扶貧工作。通過網格化管理,全村408戶1720人進行已被全覆蓋走訪,圍繞農村“三變”改革,確定了“一企二業三轉”的“123”工作思路。即按照村企合一的模式,創辦一個企業統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各個要素;全力發展兩個具備自身優勢的主導産業,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著力推動農民身份上、就業方式上和管理方式上實現三種關係轉變。

  “刺梨種植基地上班,不用外出打工,家門口就有活路。”納傍村村民鐘躍芬樂對留在家中又能掙錢很滿意。

  廣順鎮鼠場村是省級二類貧困村,全村576戶2543人中貧困戶就佔了313戶1228人貧困發生率達25.48%。

  2016年4月,長順縣審計局幹部余芝榮主動請纓,來到鼠場村當起了村第一書記。剛到鼠場村,群眾對這個看起來稍顯文弱的第一書記並不怎麼看好,“是來混日子的還是來真心扶貧?”

  兩年的時間,余芝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鼠場村2543名群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余芝榮的帶領下,鼠場村以140畝集體土地入股成立了“長順縣強民種養殖農民合作社”,發展種植獼猴桃産業。余芝榮請求“娘家”長順縣審計局支援,幫助野洼衝組修了便民橋,向貴州省檢察院請求幫扶,修通了三岔河到背後衝6.5公里的通組路。

  從新疆阿克蘇到貴州長順,“扶貧”成為了李瑾梁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關鍵詞。

  2017年,北京郵電大學校團委組織部長李瑾梁作為北郵派駐長順縣長寨街道杉木村的第一書記,第一次來到了這個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的小山村擔任“第一書記”,他的人生便與杉木村1371名鄉親緊緊聯繫在了一起,與杉木村的脫貧攻堅征程聯繫在了一起。

  “山青水秀、貧窮落後”,這是李瑾梁這位京城老師進村前的印象。杉木村是長順縣2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基礎薄弱,全村沒有任何地表水流,沒有一處穩定水源,嚴重缺水才是杉木村最主要的致貧原因。

  李瑾梁進村就遭遇了3個月的枯水期,看著村民家中乾涸的水窖,地裏缺水的秧苗,看著鄉親們盼著解決飲水問題的眼神,他真正的意識到了肩上的責任。要解決杉木的飲水問題、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兩年的時間並不充裕,他要求自己必須沉下心、俯下身、動真情、做實事。

  到村後,為了儘快掌握村情民意,他在到村的第一個月就走遍了全村105戶未脫貧的貧困戶,很快又遍訪了全村348戶村民,從剛來時完全聽不懂本地話到現在已經能順暢理解和交流。為了推動飲水安全工程,他和村支兩委的同事翻山越嶺的尋找水源,不到半年鞋子磨破了兩雙。他把個人車輛從北京運到村裏作為工作車,更作為“便民車”為村民提供便利,他幫助貧困戶辦理殘疾證,申請臨時救助,宣傳解釋養老保險、新農合政策,在一件件小事中、在一次次家訪中,村民認識了他、接受了他、信任了他。

  通過踏實工作,李瑾梁從一名高校青年教師、團幹部迅速轉變成了一名合格的村第一書記、扶貧幹部。在他的幫助下,杉木村黨支部與北郵多個支部建立了“紅色1+1”共建,在街道的2017年度考核中,杉木村獲得了第一名。不少村民在他的鼓勵和幫助下開展自主創業、主動謀脫貧。

  李瑾梁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利用無人機、數據庫、繪圖軟體等手段,製作了到組到戶的脫貧攻堅示意圖和村級信息數據庫,利用作戰圖和數據庫更精準更有效的落實脫貧計劃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異地扶貧搬遷、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六個小康行動計劃等扶貧政策,這套工作方法直觀、科學、實用、高效,目前正在全縣推廣使用。

  目前,杉木村依託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採取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的方式,發展了集中連片200畝辣椒、100畝生薑、200畝烤煙等山地高效農業基地,發展中華蜜蜂養殖150箱。

  2018年3月份以來,長順縣這樣駐村脫貧攻堅隊共有82支1163人,分佈在全縣82個村居,主抓脫貧攻堅,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成為貧困“調查員”、脫貧“輔導員”、解困“戰鬥員”和參謀“聯絡員”。(文 周宇航 陳榮)

編輯:楊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