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貴州六枝特區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新天地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9-26 11:30:58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知足了!”這是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牂牁鎮沈家村播崴組易扶搬遷群眾王力説得最多的一句話,2018年年初,王力一家從沈家村搬到了該區城區移民安置點。

  “沒想到搬家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有了新工作,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王力笑著説,自己以前在浙江打工,回來後當地政府不僅讓一家住進了城區新居,還給自己安排了工作。

  近年來,六枝特區堅持“以區位優勢確定安置點、以資源稟賦確定安置類型、以就業崗位確定搬遷規模”的原則,探索出産城融合安置型、城鎮安置型、中心村安置型等安置方式,依託周邊産業,採取“企業+易扶工坊+農戶”等模式,加強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實現搬遷群眾“樓下上班、樓上安居”,使易地扶貧搬出一片新天地。

  2016年,六枝特區建成安置點6個,安置農戶1424戶6034人;2017年,建成安置點2個,安置農戶1372戶5989人;2018年,新建安置點4個,涉及農戶1067戶4574人。

  臨近中午,驕陽似火,在六枝特區易扶搬遷中心城區安置點,搬遷到這的老人羅繼魁正和老伴坐在陽臺邊乘涼。

  “現在居住環境好了,女兒在這邊做買賣,一家人都在一起。”羅繼魁説,從牂牁鎮搬過來後,女兒羅雲便在小區臨時搭建的農貿市場做起了餐飲生意。

  在外務工十幾年的羅雲搬到易扶搬遷中心城區安置點後,沒有再出遠門,在搬來前,羅雲就已經在社區的幫助下開始謀劃創業。她説:“父母年事已高,我得回來照顧他們。”盤算著未來,羅雲滿懷希望。

  得益於該區“先就業、後搬遷”“以崗定搬、因崗定人”的易地搬遷扶貧模式,許多和羅雲一樣常年在外務工的搬遷農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不僅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子女,也不用再離鄉背井四處漂泊。

  不同於傳統的移民搬遷,六枝特區易地搬遷扶貧的最大特點在於依託産業搬遷,積極解決搬遷農戶的後顧之憂。

  據介紹,安置點的半徑3公里內有小學、中學、高中、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

  在搬遷過程中,有技術的農戶,可直接實現就業,沒有技術的群眾,通過培訓實現就業。

  六枝特區將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群眾的就業需求與企業用工需求相結合,形成移民就近就業、企業用工充足的良好格局。在這裡,企業為群眾解決了現實的生存問題,移民安置點為企業解決了用工和工人的住房問題,使移民戶與企業相融共生、有機融合。

  為了擴大規模、形成産業、發揮各方優勢。近年來,六枝特區以種植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經果林、茶葉、中藥材等項目為引領,確保搬遷農戶産業全覆蓋,實現農戶增收與生態恢復雙贏,解決好“能致富”的問題。引導群眾採取土地入股或流轉方式,將原有耕地和復墾耕地流轉給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開發經營。盤活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大資源,實現“三地”資源向“三變”轉變。 

  截至目前,六枝特區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實現“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的就地就近城鎮化,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共融共生,既擴大了城市人口規模又極大地改善了貧困戶生産生活條件。                      

  與此同時,六枝特區加大對非搬遷貧困戶的幫扶力度,對未納入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通過教育扶持、醫療保障、民政救助、危房改造、結對幫扶等措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文 羅琴)

  

編輯:岳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