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的槐寨村,20多名農家婦女靠著靈巧的雙手,將一根根稻草繞指編織出了一雙雙精緻的細草鞋,逐漸走上脫貧致富的路子。
“前些年,我去深圳旅遊,無意中看到有好多旅遊商品店的貨架擺著草鞋賣,當時我就萌生了回家編草鞋賣的想法。”石洞鎮槐寨村村民楊玉珊説。
楊玉珊展示自己編織的細草鞋 (攝影 金可文)
楊玉珊在2016年註冊成立了“黔東南州西域民族傳統工藝品發展有限公司”,聘請了村裏的26名貧困婦女到公司從事細草鞋編織等工作,自己當上了公司的總經理,在石洞集鎮開了一家店舖,通過線上線下經營細草鞋等工藝品及地方特色食品。
夜幕降臨,槐寨村婦女翻看網上銷售信息 (攝影 金可文)
“只有糯米稻草編織出來的草鞋,既好看又耐磨。”楊玉珊説,槐寨村1389畝水田基本上大多都種稻穀,其中全村40多戶貧困戶種了近100畝的糯米,這就為編織細草鞋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石洞鎮槐寨村將工藝品項目作為脫貧攻堅項目之一,在村黨支部“十戶一體”的帶領下,採用“公司+貧困戶”的模式,由公司將周邊村寨的糯米稻草收購起來作為手工原材料,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成為公司員工,集中統一編制細草鞋並統一銷售。全年編織銷售可達2000余雙。
楊玉珊在製作腌魚 (攝影 金可文)
除細草鞋外,楊玉珊的公司還産銷千層底布鞋、斗笠等工藝品和侗家腌魚、腌肉、腌鴨等農特産品,年銷售額達70余萬元,帶動20多名婦女就近就業,員工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大大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文/周榮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