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貴州鄉村教育“守望者”黃訓錄:38年堅守大山培育3000余烏蒙娃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11-04 18:13:38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楊雲):深秋的烏蒙山腹地,金燦燦的陽光鋪滿大地。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羅州鎮水營村小學,一陣讀書聲朗朗悅耳。58歲的黃訓錄佝僂著身軀,在每一個教室外默默凝望,就如同守望地裏的麥穗。“這些娃娃是大山的未來,培養出一個,國家就多一個棟樑之才,大山裏就少一個只會放羊的娃娃。”黃訓錄説道。

  這樣的守望凝視,黃訓錄已經重復了38年,304個月(每年教學8個月),6688個教學日(每月教學日22天)。

  黃訓錄是土生土長的水營村人,是當時村裏屈指可數的初中生。1980年只有19歲的黃訓錄就意識到山裏人擺脫貧困的辦法只有讀書。説幹就幹的他在自家的土墻茅草屋裏辦起了教學點,全村30多個適齡兒童成為他的第一屆學生。

  水營村位於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是赫章縣的深度貧困村,20世紀80年代更是貧瘠。“樹枝當粉筆,門板當黑板,土墩當板凳,磚瓦壘書桌。”兩鬢已見白髮的黃訓錄講述這段過往時眼中已噙滿淚花,“苦,真是苦。可是,讀書是山裏娃擺脫貧困唯一的好出路。”

(急稿)貴州鄉村教育“守望者”黃訓錄:38年堅守大山培育3000余烏蒙娃

站在水營村小學遠眺群山(攝影 楊雲)

  水營村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到處是海拔2000多米的山峰,200多戶人家散落在方圓10公里。苞谷、土豆是當地主要種植作物。黃訓錄的水營小學,就靜靜地坐落在2000米左右的山腰上。

  “因為家家都窮,每個學生就送5斤苞谷當學費,每學期交3毛5分錢書本費。可是,就連這3毛5分錢許多學生也交不起。” 抹了把眼淚的黃訓錄感嘆,“沒辦法,只能咬咬牙從我每月8元工資裏擠出錢為交不起書本費的學生墊補上。”

  由於水營小學位於偏遠山區,道路崎嶇,距離有新華書店的媽姑鎮45公里。為了每學期的書本資料,黃訓錄28年無數次走出大山取書。“最開始5年沒有路,只有羊腸小道,我得用兩個整天步行往返近90公里背回50多斤書本資料。1985年有了一匹馬,人背才改為馬馱。” 黃訓錄説,2000年水營村修通了通村土路,村裏才安排拖拉機幫助運輸書本資料。2008年開始,赫章縣教育局對全縣學校進行書本資料派發,黃訓錄才結束書本搬運工的工作。

(急稿)貴州鄉村教育“守望者”黃訓錄:38年堅守大山培育3000余烏蒙娃

畢節市赫章縣羅州鎮水營村小學(攝影 楊雲)

  改革開放40年,山區校舍變化是最讓黃訓錄感受國家變化的。1980年黃訓錄在自家茅草屋上課,1989年搬進了村裏修建的磚瓦房教學,1997年搬遷至鄉里修建的新學校,2001年在希望工程的支持下,擴建了學校完善了設備。一個人的黃訓錄教學點辦了15年。此後,在縣鄉教育部門的關心下,黃訓錄從民辦教師變為公辦教師,水營小學從教學點升格為完全小學。目前,學校有8名教師200多名學生,還開設了山區幼兒園及營養餐。

  “黃老師給了我們一次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讓我們第一次知道知識的力量。” 水營小學教務主任彭奭説,“水營村及附近村莊祖孫三代人不少都是黃老師的學生。”        

  黃訓錄38年教書生涯做了31年校長,9次榮獲各級優秀教育工作者。21年黨齡10次被評為優秀共産黨員,先後榮獲赫章縣最美鄉村教師畢節市先進教育工作者貴州省級師德標兵全國模範教師。

(急稿)貴州鄉村教育“守望者”黃訓錄:38年堅守大山培育3000余烏蒙娃

黃訓錄指導學生寫作業(攝影 楊雲)

  “走上課堂,拿起粉筆,聽到吱吱的書寫聲和孩子們的讀書聲,我的幸福油然而生。” 黃訓錄説。堅守深山38年,黃訓錄一個人教育了眾多家庭祖孫三代人,累計培養學生3000余人。千余名學生從水營小學走向了更寬廣的人生舞臺,38年來,學生們對他的稱呼,從最初的“黃老師”,到後來的“黃爸爸”,再到現在的“黃爺爺”,始終不變的是學生們心中最敬愛的人。

  “山高路遠、經濟貧困,38年先後來了好多老師,待了長長短短的時間,又都陸陸續續離開了。”説起山區教育的苦,沉默了許久的黃訓錄感慨,“別人的根在山外,我們的根在山裏,心就定在這裡。擺脫貧窮,我們自己得努力。教育雖然艱苦,但清貧一個人總比愚昧一代人、貧窮一個山村強。山區挖窮根,必須辦好教育,這是阻斷貧困人口代際傳遞的最好辦法。”

  “在山區辦教育不容易,培養一個孩子就是改變他的一生,甚至改變一個孩子家庭。”黃訓錄説,“如果説物質財富,我從來沒有富裕過。如果説幸福感,我是這大山裏最幸福的人,因為我學生三千。雖然清貧,可我安貧樂道。”每天上學放學,黃訓錄總要站在校門外,目送學生回家。

(急稿)貴州鄉村教育“守望者”黃訓錄:38年堅守大山培育3000余烏蒙娃

水營村小學的學生課間活動(攝影 楊雲)

  從風華正茂的20歲,到兩鬢已現銀絲的58歲,38年,黃訓錄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煎熬也最燦爛幸福的時光。38年來,水營村的羊場小道變成了水泥硬化路,茅草屋也變成了磚瓦房,孩子們上下學也不再滿腳泥水,不再忍饑挨凍。昔日偏僻貧瘠的鄉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也發生著巨變。

  “我們家能出大學生,都是黃老師給娃娃基礎打得好。”“黃老師為村裏的教育辛苦了幾十年。”“黃老師有共産黨員的樣子。”行走在水營村,田間地頭忙碌的鄉親見到黃訓錄都熱情打招呼,説起黃訓錄的好,一個個都熱心的打開話匣子。  

編輯:岳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