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楊雲):從“買包鹽巴要一天”到“客運車通到家門口”,從“只種苞谷吃飯靠救濟”到“‘一種三養’産業逐漸壯大”,從“政府推著走”到“群眾主動幹”,發生在貴州麻山腹地國家一類貧困鄉敦操鄉這些點滴變化,折射出當地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信心一天比一天更堅定。
初冬時節,山裏已經充滿寒意。走進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敦操鄉,一排排極具少數民族風情的移民搬遷房分外顯眼。平直整潔的街道上,身著苗族、布依族服裝的群眾來來往往。移民新區裏新建的幼兒園裏不時傳來歡聲笑語。面對此情此景,誰能想到,很多人的眼裏還是“窮山惡水”的敦操鄉6年來發生了巨變。
貴州黔南山區進行的林下雞養殖助力群眾脫貧 (攝影 楊雲)
6年前,外地人到敦操鄉鬥麻村走親戚,通村公路還是盤旋在半山腰的碎石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幾百米的深谷,坐在車上的人被一路甩來甩去。如今,平整的水泥路已經直接通到村裏,在轉彎險要處還有護欄等設施。
“變化日新月異。”鬥麻村大地組村民周大相説,“以前進出村的路都在山上,坑坑洼洼、又陡又窄,遇上下雨天,滑溜溜的,不小心就摔跤。” 因為路不好,很長時間鬥麻村村民飼養的大肥豬要宰殺好才能背出山去賣,大件物資運不進來,發展滯後,生産生活十分不便。改革開放40年來,歷經土路,石子路,水泥硬化路,平整的道路一步步修到了周大相的家門口。
如今,敦操鄉平整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目前,敦操鄉有6條硬化公路。未來兩年,鄉里已經啟動的“四橫四縱”城鎮路網建設,除整寨整組搬遷的村民組之外,全鄉62個村民組將全部實現通組硬化路。
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自然條件惡劣,深居大山的貧困群眾脫貧門路少,等靠要思想較重,生活非常艱難。近幾年來,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山門”逐漸打開,群眾的致富門路也多了起來。
基礎設施改善了,産業發展起來了,吸引了更多外出打工人員回家鄉發展,他們也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如今,在敦操鄉,貧困群眾坐等政府“送錢、送糧、送物”的現象大大減少。看到脫貧希望的群眾開始主動找政府要政策、要項目了。
在敦操鄉的移民新村,從大山深處搬遷出來的群眾的生活更是“與時俱進”。在扶貧生態移民政策支持下,搬遷戶謝加清從不通路的老家搬到了鄉鎮上,做水果生意、打零工。他的家裏,有獨立的廚房、帶熱水器的衛生間,電冰箱、沙發等傢具一應俱全,已經完全是“新城鎮人”的生活狀態。
敦操鄉的變遷是貴州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貴州從探索致貧原因入手,解決導致貧困的思想、環境、資金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發展難題,保障群眾利益,標本兼治,深入研究建立貧困戶利益聯絡機制,力求從根本上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位於烏蒙山腹地的貴州畢節赫章縣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鄉,一座建在4000余畝香蔥基地旁的配貨廠房裏,一輛輛貨車正在裝貨。收穫、清洗、裝配,已經形成一條流水線。香蔥基地涉及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鄉6個村2888戶12085人。 目前,香蔥基地已帶動518戶貧困戶以“特惠貸”資金入股香蔥種植企業,成為企業的“産業合夥人”。
記件付酬,多勞多得。入股農戶的收益有了租金、工資、分紅等多重保障。一年多來,赫章縣級財政按每1000畝投入300萬元(人民幣),解決香蔥基地噴灌、機耕道、溝渠、動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生産企業按“企業+基地+貧困村+貧困戶”的扶貧利益連結機制,組織生産發展香蔥産業。截至目前,香蔥基地生産的“夜郎香蔥”已銷往上海、重慶、廣州、貴陽等十余個城市。
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怒溪鎮駱象村,曾經因地處偏遠,無支柱産業,基礎設施滯後,成為國家一類貧困村。“駱象四面坡,幹田黃土多;家家種茶樹,遍野起綠波。”這段順口溜成了駱象村昨天與今天的真實寫照。
貴州銅仁利用茶産業發展助農增收 (攝影 楊雲)
為支持駱象村發展,江口縣在駱象村多批次投入生態茶産業扶持資金,啟動農村能源、綠色環保、退耕還林和“一事一議”工程。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連結方式,採用企業支撐和龍頭牽引帶動茶葉産業的發展。目前,茶園種植面積16000畝,成熟可採茶園面積7500余畝。
隨著該村茶産業的興起,外出務工的村民開始返鄉到茶園務工或發展茶産業,實現家門口就業。16000畝茶園已經成為全體村民的脫貧“綠色銀行”。
既授之以魚,還授之以漁,從扶人“給産業”,到扶智“給機制”,再到扶志“給動力”,三個“給”層層遞進,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背後凝聚著貴州扶貧的工作智慧和為民情懷。
“對貴州來講,實施精準扶貧,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陳志剛認為,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才能夠一戶一戶摘下貧困帽,一家一家實現致富夢。
精準扶貧,將成為貴州打通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快速通道,增強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可持續能力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