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夯實“四力”教育實踐 譜寫“文軍扶貧”新篇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05-28 16:37:35

  “四力”教育實踐是打造新時期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隊伍的政治要求,是黨對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工作者賦予的崇尚使命、歷史責任、時代擔當。增強“四力”教育實踐,自覺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業務本領,切實履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責任與使命,是永葆“文軍扶貧”組織力量、政治力量和戰鬥力量的根本保證,是續寫“文軍扶貧”新篇章的堅強後盾。

  走好“群眾路線”道路,練好腳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根在農村,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傳統,自覺加強政治歷練,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在政治道路上始終保持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上多下腳力,甘當“泥腿子”,多在基層拋頭露面,做好群眾貼心人,勤入工作一線踏泥留印,當好“知屋漏者”的解惑人,幹好“知政失者”的補牢事。

  脫貧攻堅的新聞輿論已成為貧困縣區宣傳思想的特色亮點,事關民生、民聲、民心的新聞輿論量多質優,一批批筆觸“泥土”,字賦“露水”的好理論、好文章、好通訊頻頻上線、競出“泉涌”,旗幟鮮明,民心凝聚,一群群“四力”“四全”實踐者紮根山區,奔走峰巒,住進農家,走進田間,穿越基地,筆耕貧瘠,腳勁有力,用雙腳丈量著扶貧路上的每個“最後一公里”。

  學會“眼觀六路”本領,練好眼力。“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是黨的“喉舌”,身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須具備“眼觀六路”的能力,在判斷力、辨別力上勝人一籌,能透過表像看本質、通過端倪知大勢,有堅定的政治態度、政治信仰、政治理念,不被浮雲遮眼,能發高層之聲。慧眼能識真善美,金晴能揭假醜惡,勤於宣揚正能量,發掘新動力,敢於披露惡貪鏈,剷除蠱惑梗。在眼力上做到細微謹慎,獨到敏銳,由外及內,滲透于質。

  眼力是瞄準器,宣傳思想隊伍要在“文軍扶貧”中打勝仗,理論武裝不能少,精準發力不能缺。“四力”中的眼力不光要看得清,還要看得透,更要看得深,清能明辨、透能慎思,深則能悟理、篤行,“文軍扶貧”戰士,要有金睛慧眼,要識大體顧大局,要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能力和本領,在眼力上做到“有知有識有志,有嚴有實有己”,能看懂“産業八要素”,會用“五步工作法”,會唱“鄉村振興曲”,能辨是非醜惡,能知榮恥恩恨。

  常懷“肝腦涂地”大恩,練好腦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宣傳思想工作者,光有腳力之長、眼納百象還不行,重要的還要有自我思考。多問“為什麼”,多搞“慎思考”,做到慎思、明辨、篤行,把所學、所看、所任、所思結合起來,把“學深悟透”轉化成“學踐應用”。腦力是宣傳思想的靈魂,守正創新的核心就是培根鑄魂。如果靈魂抓不牢,新聞輿論則易進入影響不深,感染無力的窘境,沒有深度思考則會喪失新聞輿論的穿透力。

  竭盡忠誠是宣傳思想的職責所在,胸懷“肝腦涂地”恩,方能辦好“自家事”,打造“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是扶貧所需,是職責所在,辦好講習所,抓實文明實踐,強化理論引領是必需要素,大力培養一批志立宣傳思想,筆寫脫貧攻堅,身懷“看家本領”、立願為國的宣傳思想工作者。

  心立“鐵杵磨針”志向,練好筆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下筆,是對宣傳思想者的最終考驗。“口若懸河侃天下,一筆寫就好文章”這是對宣傳思想工作者的褒獎,更是一種職責上激勵與要求,但現實中常見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提筆費心勞神”者,這是所謂的“神侃論者”,根本要不得。宣傳思想隊伍必須有精銳度高、親和力強、思維面廣的“筆桿子”隊伍,宣傳思想工作者須具備“口頭、筆頭、鏡頭”的基本功,精通“十八般兵器”,會使“十八般武藝”,有“筆落紙硯暖民心”的魅力,有“詩句成行憾天地”的擔當。

  踐行“四力”,提升“四力”,兩者之間“力”有所同,本末相成。“四力”教育實踐是“文軍扶貧”宣傳思想隊伍建設的政治要求,只有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下功夫,才能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實踐證明,本領高強方顯“筆落驚風雨”之魅力,精銳出擊則達“詩成泣鬼神”之境界。(作者係紫雲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彭傳剛)

  

  

  

編輯: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