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採摘節、凍庫冷藏、釀造果酒“三條腿”走路,張灣區破解獼猴桃産銷困局 不讓“黃金果”變“傷心果”
圖為:張灣區停舟山特色果品合作社負責人張達斌(右一)和鄉、村幹部查看獼猴桃長勢。
7畝地的獼猴桃,其中3畝已挂果,沉甸甸地挂在枝頭。可47歲的王元崇心裏七上八下的,每天都要往村頭跑一趟,看看那兒的凍庫和電商服務中心建得怎麼樣了。
王元崇是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長坪塘村的果農。7月5日,村支部書記孟德鳳告訴他,凍庫和電商服務中心都已建好,只等安裝內部設備,“十一”前肯定投入使用。王元崇這才踏實下來:“就算再遇上2017年那樣的連陰雨,果子一時半會賣不掉,咱也不怕了。”
擴張過猛 警報拉響
王元崇2008年開始種獼猴桃,前幾年嫁接的新品種“黃金果”2017年挂果2畝,畝産1000多斤,按8元每斤計算,能掙近2萬元,但2017年一場連綿40多天的秋雨,把他澆了個透心涼。“採摘活動沒來多少客人,再加上日照不足,果子味道差,賣不出價。”王元崇在穿村而過的十竹路邊向過往司機兜售,才把果子勉強處理完,最後一算賬,總共只賣了8000多元。
一場雨,讓果農們損失慘重,這時他們發現,獼猴桃可以是“黃金果”,也可能變成“燙手山芋”。長坪塘村有獼猴桃果園300畝,2017年挂果近200畝,産量約35萬斤,銷售170多萬元,平均單價不到5元,比市場價低了至少3元。“前幾年獼猴桃賣得好,種的人越來越多。”王元崇説,周邊的沙洲村、白石村、西溝村等都在大力發展獼猴桃産業,規模都在300畝左右,銷售也大多以舉辦採摘節為主,“客人就那麼多,競爭越來越激烈。”
張灣區農業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張灣區有10個村種植獼猴桃,總面積約1500畝,2018年則是13個村、1970畝。一年時間,猛增近500畝。張灣區農業局黨組副書記葉克勤表示,為獼猴桃尋找更多出路、避免果賤傷農局面的出現,已“刻不容緩”:“2017年,張灣區挂果約500畝,只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再過兩年,挂果面積大幅增加,産銷矛盾將更加突出。”
未雨綢繆 多管齊下
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2018年,張灣區動工建設5個凍庫,長坪塘村便是其中之一。“投資50萬元,面積100多平方米,能裝100噸鮮果。”孟德鳳説,賣不掉的果子可以先放到凍庫,保鮮期在4個月到半年,“春節前後再上市,價格可能更高。”
凍庫隔壁的鄉電商服務中心將由張灣區委組織部、張灣區商務局牽頭,邀請專業電商團隊,為長坪塘及周邊幾個村打造線上銷售平臺,統一與物流公司談判、簽約,降低物流成本,縮短髮貨時間。
此外,村裏的停舟山特色果品合作社正在開發獼猴桃果酒。合作社負責人張達斌介紹,2017年試釀了2萬斤果酒,市場反響不錯,2018年計劃釀造4萬斤,能消化鮮果12萬斤,“隨著生産規模的擴大,對鮮果的需求量將持續上升”。
有了這三張牌,孟德鳳感覺底氣足了不少:“以前單純依靠採摘節銷售,現在是採摘節、凍庫冷藏、釀造果酒三條腿走路,咱們村的果子應該不愁賣了。”
張灣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在張灣區推廣“基地種植+凍庫存儲+線上線下銷售+粗加工”的模式後,還應加強品牌化、標準化、産業化建設,“比如果品可回溯體系,我們才剛起步;品種改良,只有沙洲村等少數幾個村在做;訂單銷售和從事深加工的市場主體幾乎是零。”該負責人表示,需大力提升品質,建立品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升附加值。(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劉濤 鮑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