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8年6月,武昌區政務服務中心房地産交易櫃檯前,市民排隊進行房屋買賣。
圖為:武漢房地産經紀行業發展壯大,人們買賣二手房很多通過仲介公司來完成。2017年,武漢市二手房成交達8.27萬套。
圖為2018年6月,客戶在“我愛我家”仲介公司櫥窗前駐足查看售房信息,並諮詢房屋買賣相關事宜。
圖為:1988年,武漢展覽館(現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廣場,市民們在此進行公房互換。(視界網 史青龍 提供)
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居民住房普遍簡陋擁擠,房屋基本都是房管所的公租房或是企事業單位的分配住房。老周當時32歲,在漢口花樓街租了個20平方米的房子。為便於居住,老周和當時多數人一樣,用木板在屋裏搭起閣樓,一家老小5口人就擠在這蝸居裏。當時一棟樓共用一個衛生間,上廁所、洗澡都要排隊。有時,要排隊排到半夜才能洗上澡。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武漢不定期舉辦住房交換大會。市民自發進行信息發佈並相互協商,雙方條件談成後,就可進行公房居住權交換。老周用這種方法,把漢口市中心的房子換成漢陽郭茨口的一個40平方米的兩居室,有獨立廚衛。“儘管房子在城郊,上班、購物都不方便,但當時我們特高興,因為終於有了個像樣的‘窩’。”老周激動地回憶著當時的情景。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房改大幕開啟,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人們坐等分房的觀念逐漸轉變,開始自己挑房、買房。2002年,老周的兒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借助住房公積金按揭了一套婚房。此後10餘年,老周的鄰居們也慢慢換上近百平方米的“豪宅”。2015年,老周通過仲介公司賣掉了自己的舊房,加上自己多年的積蓄,在漢陽墨水湖邊買了套147平方米的四室新居。茶余飯後,老周和老伴就沿著墨水湖畔散步聊天;週末節慶,老兩口則準備飯菜,迎接兒孫的到來,享天倫之樂。
從蝸居到優居,72歲的老周回憶過去的40年,感慨萬千。他説,從未想到自己的安居夢就這樣實現了。(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