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嚴雲在組培室查看中藥材白芨幼苗生長情況。
身穿白大褂,一臉斯文,伏在案前與瓶瓶罐罐打交道——初見保康店埡鎮返鄉創業農民工嚴雲,不免感覺與人們印象中在田地裏揮汗如雨、辛勤耕作的農民形象,相差甚遠。而他在小鎮上創辦的中藥材組織培養育苗實驗室,也確實顛覆了傳統農業生産方式,令小鎮村民大開眼界。
1988年出生的嚴雲,和當地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初中畢業後,便離開保康,赴深圳務工。憑藉勤奮吃苦,他逐漸成為一位成熟的電子製造業生産一線技工。可嚴雲始終覺得“壓力山大”,“幹這行的太多了,競爭激烈”。他一直琢磨著,要學點其他技能。
2008年,嚴雲跳槽至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做設備維護時,意外了解到植物組織培養育苗技術(簡稱“組培育苗”)。
組培育苗,被稱為是農業應用上的一次“革命”,即取出植物上的一小塊組織或器官,接種于培養基上,再置於培養室或光照培養箱中培養,便可成活、生長一定大小用於大田生産。這種育苗方法,不受自然環境中季節和惡劣天氣的影響,且繁殖的後代整齊一致,能保持原有品種的優良性狀,成為不少企業研發、投資的重點。
不用土,不用光照,在實驗室裏也能育苗——這種新鮮的生産方式,令出身農家的嚴雲好奇不已。工作之餘,他常常去公司的實驗室向技術員討教,並自己上網查資料琢磨,逐漸成了半個“行家”。
2010年春節回到保康,嚴雲聽説當地興起中藥材種植,白芨、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藥材種苗供不應求,便起了返鄉開展中藥材組培育苗的念頭。他找到兒時的小夥伴大林村村民胡祖濤合夥,向保康縣農商行申請8萬元免息貸款,購置了生化培養箱、光照培養架等所需的設備,在店埡鎮建立了組培室,正式開啟農業科技創業之路。
嚴雲笑言,組培育苗的技術並不複雜,且目前已發展成熟,只是本地了解的人太少,自己做的並不算高科技。相比露地育苗,組培育苗的生産成本要高得多,投入前要先考察市場,採取訂單生産的方式。截至目前,他的組培室已累計培育出白芨、鐵皮石斛等名貴中藥材種苗10萬多株,俏銷店埡鎮及周邊5個鄉鎮藥材種植地區,年收入近10萬元。
談起將來,嚴雲説,自己看好中藥材市場的發展前景,將根據市場情況,決定組培室下一步訂單種植的規模和品種,還計劃建設全自動化大棚和標準化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爭取實現工廠化育苗來滿足本地種苗需求,降低農民種植成本,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汪彤 通訊員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