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水井出水了,當地居民歡呼雀躍。(圖片由李保紅提供)
圖為:打井隊在崎嶇山路上運輸物資。
有這樣一群湖北人,他們遠離故土紮根非洲,20年專注一件事——為當地人民打井。
他們是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非洲事業部的員工。1998年2月,李保紅等一行8人前往非洲,組成迦納項目部(現為非洲事業部),開拓水井市場。20年來,該事業部已累計完成各類水井施工4600多口,城鎮供水系統項目20多個,解決了近800萬非洲人民的生活飲水問題。
10月1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通過越洋電話,連線遠在迦納的李保紅,跨越8小時時差,聽他講述20年來的非洲打井故事。
老領導“托孤”
千難萬苦中打出第一口井
第一口井的艱辛,李保紅一輩子也不會忘。
非洲最顯著的特點是缺水,河流較少,但有較豐富的地下水。井水是不少當地居民唯一飲用水源。
20年前,項目部在迦納中標的第一個水井施工項目,位於該國最北端的上東部省。上東部省屬於嚴重缺水區,旱季白天氣溫高達45℃,“雖然穿著登山鞋,也依然能感到腳底發燙。”到夜晚,氣溫又驟降到10℃左右。懸殊的溫差,擊垮了不少人的身體。
讓李保紅忍不了的,還有食物。施工隊每天的餐食只有番茄和洋蔥,“吃上葉子菜是一種奢望,我現在非常不喜歡吃洋蔥,就是因為當年吃太多了。”李保紅笑稱。
工作至深夜,打開一張行軍床,露宿野外,蚊蟲叮咬都是常態。“書上寫的霍亂、瘧疾,我們都親身經歷、親眼見證過。”李保紅回憶,當時項目部一位老領導不幸感染瘧疾,由於條件艱苦,醫療條件有限,病情一度非常嚴重。老領導沒提任何要求,只是將他叫到跟前,將保險櫃密碼、項目部的相關重要情況一一告知。“這就是托孤啊。”李保紅感嘆,一方面擔憂無法向其遠在中國的親人交待,一方面又為老領導對事業的忠誠深深感動。“萬幸,老領導挺過來了。”
在當地,居民每天都需要前往十幾公里之外的淺塘取水。塘水含有一種名為幾內亞蟲的寄生蟲蟲卵,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所以飲用之前必須燒開,再進行冷卻。因飲用不乾淨的水,而導致下肢浮腫、甚至殘疾的非洲兒童比比皆是。這些孩子的身體狀況深深刺痛了李保紅的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早日打出水井,讓孩子們喝上健康的水。
不久,第一口井打出來了!捧起潔凈的水,當地居民歡呼雀躍。他們載歌載舞,給施工隊送來羊和珍珠雞以示感謝,並稱他們為“真主派來的送水使者”,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生命之水。
在迦納,許多村莊的第一口水井,都是這支湖北隊伍打出的。
每到一個村莊打井,施工隊都會被當地村民圍觀。有的村莊甚至會以當地傳統儀式,祈禱施工隊成功打出水。“看到他們如此虔誠,真的非常感動。”李保紅回憶。
足跡遍佈犄角旮旯
沒有湖北人打不了的井
初入非洲,人地兩疏,由於對氣候條件、迦納水井市場運作方式不盡了解,該團隊第一個中標的項目並未在合同期限內完成,還上了迦納供排水系統的“黑名單”。“之後的兩三年,無論怎麼投標,就是無法接到項目。”李保紅稱,當時非常焦慮。
通過與當地人深入交流、了解市場,李保紅積極探尋不同地層所需的工藝形式,施工隊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水井施工運作方式,重新獲得了迦納市場的青睞。
為增加貧瘠井出水量,提高成井率,2006年,該團隊在國內現有設備基礎上,自主研發設計出了一套水力壓裂工藝設備。經過多年的生産實踐證明,該工藝設備在安全性、經濟性和操控性三項技術指標均佔優勢,牢牢佔據了迦納水力壓裂市場,創立了揚名迦納的湖北品牌。“沒有進不了的地方,沒有打不了的井。”李保紅回憶,事業部的足跡已遍及迦納全國10個省份,“每一個偏遠村莊、犄角旮旯,我們都去過。”如今,非洲事業部已取得了迦納建工部頒發的供水與建築資質(級別K1D1)、迦納水資源委員會頒發的最高級別專業打井資質,被公認為迦納最好的打井公司。(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見習記者 劉宇 通訊員 張宏福 鄒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