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谷企業博士突破1萬人 一名晶片博士培養成本高達百萬元
湖北日報  2018-10-22 10:21:35

  近日,東湖高新區招才局發佈數據稱,光谷在企工作博士突破1萬人,是10年前的5倍。這一數字,尚不包括在高校院所工作或求學的博士。

  2009年,中國光谷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二個自主創新示範區。同年,光谷啟動“人才特區”建設,實施“3551光谷人才計劃”,一方面自主培養、一方面大規模引進科技創新人才。

  在“3551光谷人才計劃”中,博士、碩士和本科生,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基。隨著國家記憶體基地、華星光電、天馬、華為等一批重大項目投入運營,除引進行業領軍人才外,需求量更大的是技術和研發崗位的博士、碩士。

  9月,TCL集團華中區總部落戶武漢未來科技城,並設TCL武漢研發中心,專注人工智能及柔性顯示製造設備的前沿技術研發。

  甫一落戶,TCL便馬不停蹄開始大規模招聘,開出40萬元年薪,招募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等多部門研發總監,且一律要求博士。就連應聘演算法工程師,博士也是第一門檻。

  奧瑞匹克(武漢)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高端光晶片的創業公司。從公司首席科學家國偉華,到創業團隊成員,90%是出身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博士乃至博士後。

  國偉華説,我國高校晶片人才的培養很多時候是分割的。有的專門做設計,有的做流片,還有的做測試,知識鏈條是斷開的,而美國高校對晶片專業的學生是全鏈條培養。借鑒這一模式,國偉華在帶博士時,要求學生從晶片及器件設計、到超凈間流片,再到後端測試,必須熟悉整個流程,知道晶片的更新迭代是怎麼完成的。“晶片流片非常燒錢,有的流片幾次才能成功,全流程培養一個這樣的博士,4年下來得花100多萬元。”

  9年間,光谷人才專項資金累計投入高達18.2億元,尋求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博士等天下英才。除1萬名博士外,還有6萬名碩士、30萬名本科生在光谷創業就業。

  1477名“3551人才”、6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猶如繁星,照亮著中國光谷萬億産業的創新之路。

  東湖高新區招才局負責人坦言,自主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湖北是科教大省,如何將科教和人才優勢轉化成生産力,服務於經濟建設,是一個長期命題。企業博士突破1萬人,或是一個重要拐點和晴雨錶。(湖北日報記者李墨、通訊員胡雪柯、李錚)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