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武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志鋼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 李曉笛 攝
84載滄桑巨變,從當年一個小修船廠一躍成長為大型現代化重工明星、國之重器搖籃。40年改革開放,從內河走向沿海,從近海走向遠洋,在國際舞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量級角色。
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武船),這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長子”,在櫛風沐雨中成長壯大,在改革浪潮中生機勃發。三峽大壩、“中國天眼”、世界最頂級的深水三用工作船、中國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這些舉世矚目的國之重器和超級工程,無不凝結著武船的智慧。
“武船的發展歷程,映射的是中國不斷進步、不斷強大的歷史印記。”武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志鋼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難掩內心的驕傲與自豪。
從零起步 成就造船業的“共和國長子”
武漢市武昌張之洞路2號,武船總部所在地。金秋的暖陽透過綠樹的掩映,在武船總部大樓外墻上投下縷縷斑駁的光影,仿佛記憶之手寫下時光的流連。碩大的“武船”二字站立於大樓頂端,淡定中透著氣勢,厚重裏寫著不凡。倣如一位睿智的長者,臥枕長江,靜看歲月……
大樓背後就是浩浩長江,窗外不時有船影流動,有江笛鳴響。不遠處披著橙色外衣的鸚鵡洲長江大橋,如長虹臥波,似彩鏈鎖江,橋上車流滾滾,一派繁忙景象。此時此刻,江、橋、樓完美融合,歷史與現代交織,動感與靜態相伴,構成一幅精巧的超越時空的幾何圖案。
“鸚鵡洲長江大橋建設,就有武船的參與。”楊志鋼董事長手指窗外介紹。今天的武船,已不僅僅是一個造船企業,而是匯集了軍工、海工、船舶、建橋、能源裝備等九大産業,擁有武漢武昌、武漢雙柳、青島海西灣三大生産基地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企業。
圖為武船總部辦公大樓。新華網 吳文華 攝
誰能想到,80多年前,生於戰亂年間的武船前身還只是一個規模很小的小修船廠。
上世紀30年代,一個名為“武昌機廠”的小廠在武漢成立,選址于武昌文昌門原張之洞開辦的紡紗局舊址,小廠只有40多名工人,業務以修船為主,這即是武船的前身。1937年,“武昌機廠”改名為“湖北省航業局修船廠”。
“武船創辦並非一帆風順,置身於動蕩歲月,武船的先輩們毅然扛起保家衛國重任,在抗日戰爭前夕,為抗戰做了大量的裝備維修保養及運輸等工作。”楊志鋼回憶。
抗戰全面爆發後,為保存民族工業基礎,武船隨大量工業企業一道加入遷徙西南大潮,內遷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改名為“湖北省萬縣機械廠”,在西南一隅保存火種、蓄勢待發,並支持抗日生産。
抗戰勝利後,武船于1947年重新搬回武漢。1953年元月,武船更名為武昌造船廠,並被列入“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成為名副其實的“共和國長子”。
圖為武船青島海西灣基地。(資料照片)
倒逼“下海” 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2018年10月5日上午,武船集團雙柳基地為新加坡公司建造的40米多功能支持船首制船,緩緩駛離南通如皋碼頭前往新加坡,實現圓滿交付。
40米多功能支持船屬於淺吃水經濟實用型工作船,主要服務於近海、淺吃水區域,可實現海上船員運輸、一級對外消防、貨物供應等功能。武船建造的這艘多功能支持船,經受住了各種嚴苛測試。
2018年初,這艘新船舶經過兩天試航,19項試驗項目全部一次性報檢合格,其性能指標、建造品質和外觀效果均得到了船東、船檢等多方的高度讚譽。良好的口碑帶來的直觀效益是:武船開始深入開發淺吃水經濟實用型工作船市場。
這只是武船眾多新開闢業務領域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武船的所有産品主要用來保障國家保障軍隊的需要,市場的份額很小。”楊志鋼介紹。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武船打開新的發展機遇。
事實上,上世紀80、90年代,全球造船行業步入蕭條期。面對生存壓力,武船堅定走轉型升級之路,除傳統軍船生産外,更多向附加值更高的民船、非船市場邁進。
民船領域,武船的高端海洋工程船業務是被國際市場“逼”出來的。
2003年,一次偶然機會,武船接到希臘船東帶來的高端海工船合同。根據合同要求,船型設計和生産設計都要企業自行完成,國內沒有類似經驗;船上很多設備安裝都是武船未曾涉足的領域,有些甚至是國際首創……
嚴苛的合同條款倒逼武船自我革新,機遇和挑戰同時擺在面前,武船選擇了“啃硬骨頭”。
為改變武船過去傳統的生産和管理模式,適應國際市場要求,武船專門編制《出口船建造管理規範》,從合同承接到海上試驗再到售後服務均做出詳細規定。這一舉措對後來實現高端海工船建造標準化、程式化和規範化起到積極作用。
武船船塢中駛出的高端海工船,在系統功能、裝機容量和拖樁能力上逐漸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激烈的國際造船市場逐漸成為一片“紅海”,搏擊浪潮多年的武船意識到,主流海洋工程鑽採設備才是未來海工裝備製造業的富礦。2008年,在楊志鋼的主導下,武船開始拓展海工裝備主業,打入高端海上鑽井採油設備領域這片“藍海”。
2009年,以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為主的武船青島海西灣基地投産。為快速搶佔市場,武船請來新加坡管理團隊,嚴格按國際市場要求改革管理體制,當年便取得美國船級社海工體系認證,並逐漸獲得國際客戶的認可。
2011年,武船一舉拿下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深海浮體項目。巴油項目的順利承接、建造和交付,讓武船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海工裝備製造廠。
回顧改革開放之路,楊志鋼認為,武船的改革不僅是體制機制的變化,更是突破空間限制,從大江走向大洋,從民船走向海工,生産製造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的過程。
2016年,武船與北船優勢整合,打造“新武船”,雙方統籌資源,優勢互補,形成1+1大於2的效應。資源整合後的新武船在研發設計、生産能力運用等方面邁上新臺階。
如今的武船一個總部、兩大基地,全面具備軍民融合的資質和能力。武昌總部是武船的技術中心和決策中心,是軍工軍貿、公務船研製基地;武漢雙柳是國家重要的出口船、公務船、豪華遊艇等船舶建造基地,也是國際一流的橋梁和重型裝備製造基地;青島海西灣基地是海工裝備、大型船舶、FPSO(即海上浮式生産儲油船,被稱為“海上石油工廠”)國際化建造和總裝基地。
圖為武船建造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資料照片)
科技創新鑄就眾多“大國重器”
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用氣勢恢宏的鏡頭語言展現了我國近年來在科技領域飛速發展的成果。一大批讓世界矚目的“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在影片中亮相,其中有不少國之重器和超級工程背後閃現著武船的身影。
人類歷史上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世界最頂級的深水三用工作船UT788CD——海洋石油681,中國最先進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人字門、檢修門及地下電站設施,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還記得2008年美輪美奐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嗎?那載著劉歡和莎拉布萊曼演唱主題曲、驚艷了全世界的“九環地球”就出自武船之手;閉幕式上引爆鳥巢、象徵奧運聖火不熄的“記憶之塔”、氣勢恢宏的畫軸,同樣是來自武船的傑作。
這些可圈可點的科技成就,在彰顯武船科技實力的同時,也讓武船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軍民融合,多元發展。如今的武船,已在多個業務板塊同步發力,領域涵蓋軍工、軍貿、公務船舶、海工船舶、海工裝備、橋梁裝備、高層鋼結構、能源裝備、豪華遊艇等9大板塊。
橋梁裝備方面,武船從參與建造人行天橋起步,到後來的跨江大橋建設,十餘年內,武船參與建造大型鋼結構橋梁近160座。
深海養殖方面,武船在12個國家同臺競爭的情況下成功拿到訂單,為挪威三文魚産業巨頭薩馬爾公司製造了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深海半潛式智慧養殖場。目前深海漁場正在國內積極推廣。
高層鋼結構方面,武船通過將航天火箭發射塔建造技術轉為民用,順利承接北京“中國尊”、武漢綠地中心、重慶華城國際金融中心等一批城市地標建築,創造武船摩天新高度。
豪華遊輪建造方面,武船引進國際品牌和技術,整合內部資源,快速形成豪華遊艇生産能力。2015年,武船正式簽下全球第一艘“泰坦尼克”號郵輪複製版建造工程合同,開啟豪華遊輪建造歷程,首艘豪華遊艇盛裝交付。武船正計劃進軍十萬噸以上的豪華遊輪市場。
早已邁入大型現代化綜合性企業行列的武船,穩居中國製造企業500強之列。
楊志鋼認為,武船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改革開放,離不開幾代武船人的努力,他們有老工程師,有一線的技術工人,還有在背後默默奉獻的職工家屬……84年來,一代代武船人不辱使命,從最初的簡單維修,到成功仿製,再到自主研製,多型號、多批次的大國重器、高端製造就是這樣從這裡駛向全球。(胡誠 吳文華)
圖為武船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建造的“九環地球”。(資料照片)
圖為武船參與承建的人類歷史上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資料照片)
圖為武船建造的深水三用工作船。(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