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率先的江夏擔當 推動高品質發展
山清水秀的江夏宜居宜業 王運良 攝
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這個特殊節點回望來時路,時間的刻度在這個日益崛起的南部生態新城留下堅實的印記,見證著江夏從農業大縣到工業強區的嬗變,見證著江夏從昔日郊區到生態新城的蝶變,見證著江夏取得湖北省縣域經濟“十連冠”、入圍“中國工業百強區”的亮麗答卷。
發展背後的“密碼”何在?江夏區以率先的擔當精神主動作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中央及省市委各項重大決策部署,高舉“生態立區、工業興區、創新強區”戰略大旗,牢守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向高品質發展邁進。
突出工業主戰場,打造工業強區
工業強,江夏強;工業興,江夏興。堅持主攻工業不動搖,以工業高品質發展帶動全區經濟高品質發展。工業總産值已跨入“千億元俱樂部”,達到1393億元。
建好有承載力的大園區。強力推進“工業倍增”,累計投入146億元,高標準建成35平方公里工業倍增發展區,全面提升工業發展的承載力和競爭力。在鞏固廟山、藏龍島、大橋、金港等原有四大園區的基礎上,一方面重點推進花山二期工業園、金口金江南工業園等一批現代新型工業園區建設,另一方面加快推進陽光創谷、通用汽車産業園等“新兩園”建設,實行全地域、全要素、全産業鏈謀劃,充分釋放園區集聚效應。
招來有支撐性的大項目。成功引進上汽通用重大項目,始終秉承“悠悠萬事,通用為大”的理念,為上汽通用提供全方位服務,創造了項目從落戶到投産僅用不到3年時間、投産當年即滿産的“江夏速度”。整車年産已突破70萬輛、産值已突破500億元;已累計建成投産零部件企業36家,産值達200億元以上,汽車及零部件産業在全市“三分天下有其一”。另外,隨著海康威視、礪劍防務、坤鼎産業園、中國應急總部等項目相繼落地建設,經濟發展新動能蓄勢待發。
培育有引領性的大産業。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現代裝備製造、光電子信息、移動互聯、生物醫藥及現代物流等五大主導産業。特別是以上汽通用為代表的汽車及零部件産業,以中車、華舟重工為代表的現代裝備製造産業,以BAT(百度、阿裡巴巴、騰訊)為代表的無線互聯網産業,以海康威視、光迅科技等為代表的光電子信息産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活力。
突出宜居主基調,建設生態新城
按照“全域江夏、獨立成市”理念,高水準編制城市規劃,系統謀劃推進生態新城建設。
著力打造通達的城市交通。金龍大街與文化大道共同構築起城市核心區的“黃金十字架”,“七縱七橫”的互聯互通網絡撐起全域江夏的城市骨架,武廣高鐵、京廣鐵路、武鹹城際鐵路以及全長35公里的長江黃金水道過境江夏,地鐵27號線、8號線、2號南延線即將建成通車,全區“鐵、水、公、軌”綜合交通體系正在形成。
著力打造宜居的城市功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辦賽事”與“建城市”相結合,以籌辦軍運會為契機推動城市面貌脫胎換骨,全面打造軍運村周邊“點、片、線、面”多層次亮點標杆。提速建設城市客廳、中央大公園等亮點區塊和市民之家、文化中心等標誌性項目讓城市品質更高端,讓城市居民生活更舒適。
著力打造舒適的城市生態。突出“四水共治”,強力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及黑臭水體整治,實施總投資51.1億元的“清水入江”工程,年內實現南部集鎮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突出“四氣共治”,加大對工地粉塵、道路揚塵、工業廢氣、油煙廢氣的整治力度,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突出“四綠共治”,做好“綠道、綠廊、綠山、綠城”文章,建成33公里環山綠道和80公里環湯遜湖綠道,修復完成破損山體4100余畝,大力實施道路景觀提升工程,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園林綠化精品。
突出改革主旋律,培育創新熱土
發展環境的優化、新舊動能的轉換、高品質的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體制機制的改革、理念的更新。
種好改革創新“試驗田”。在農房貸試點上,將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的交易範圍從全村拓展到全區,放活宅基地所有權,拓寬農戶融資渠道。在河湖管護試點上,構建“1+16+N”的河湖管理網格化體制,形成區街村3個層級河湖管理。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上,重點在租賃住房産權登記、收益分配機制以及開發建設融資模式、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
打通要素流動“隔離墻”。深入推進“三鄉工程”,全面啟動以都市田園綜合體為重點的1200平方公里農業大公園建設,促進城鄉要素資源充分對接和流通。打響了小朱灣“教授村”、武當村“養老村”等特色村灣品牌;成功引進恒大科技旅遊城、興茂旅遊度假區、切爾西花展等一批重大文旅項目。深入實施“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成立區招才局,設立創新創業資金15.5億元,引進海內外各類高層次人才1613人。深入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探索全區編制動態管理模式,有效挖掘機構編制潛能促進行政運行效率的提高。
優化審批服務“軟環境”,全面推行審批服務“四辦”改革。圍繞項目落地,探索實施“容缺受理”放寬、“多證聯辦”增效、“流程再造”提速、“提前介入”指路、“私家定制”支招、“政府買單”讓利等改革舉措。圍繞惠民便企,率先制定房地産交易“一件事情”辦事清單。圍繞基層服務,推進政務服務街道全覆蓋、政務事項全部進大廳、政務中心統一標準化,暢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
突出民生主攻點,提升群眾獲得感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改革、補短板、提品質,重點以脫貧、養老、醫療、教育為主攻點,讓市民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扶貧上探索“區域合作”模式。著力探索南部街道貧困村與北部園區國有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以流轉土地折算入股等方式參與合資公司經營,讓南部地區貧困村走上持續發展增收新路。截至目前,已累計實現43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1486名貧困人口脫貧銷號。
在養老上推行“公建民營”方式。在武漢市率先對農村福利院推行“公建民營”改革試點,引入社會資金,建立專業服務團隊,為老人提供中醫康復等特色服務,有效盤活閒置養老資源,為武漢市農村福利院轉型升級提供了樣板。
在醫療上推進“分級診療”改革。近3年共投入15個億建設改善全區醫療基礎設施硬體環境,充分整合轄區內醫療資源,引進武漢協和醫院託管區第一人民醫院,並以區第一人民醫院和區中醫院為龍頭,帶動21家衛生院成立了兩家大的醫聯體“航母”,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在教育上實施“內強外引”戰略。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實施“內強外引”戰略,5年來新改、擴建幼兒園56所,新建中小學校7所,海淀、楓葉、美加等知名民辦雙語學校扎堆江夏,教育教學品質邁入全市先進區行列。(中共江夏區委書記 王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