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堰80億元植綠護綠保一庫清水送北方
湖北日報  2018-11-07 11:15:10

十堰80億元植綠護綠保一庫清水送北方

製圖:萬璇

  沿著長江看綠化

  秋冬時節,十堰又火了!

  一則《想看紅葉?開車路過這條“最美公路”就能看到》的推文被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轉載,分享丹江口環庫公路兩旁的紅葉美景。

  十堰,地處秦巴山區東部、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中上游。這裡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生態地位和功能極為重要。從上世紀的生態脆弱區到如今森林覆蓋率高達64.72%,並擁有最美公路等一系列“網紅”生態景觀,當地林業人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奮戰40多年,造林約1800萬畝,實現森林和林地面積、森林蓄積量等主要林業資源指標高居全省首位。

  如今,十堰良好的生態如同一顆強健的“綠肺”,為一江清水入庫、一庫清水北送,注入了最有力的“強心劑”。

十堰80億元植綠護綠保一庫清水送北方

圖為:漢江生態美景。(視界網 姬廷順 攝)

  移山之志

  四季挖窩,三季栽樹

  “乒乒乓乓……乒乒乓乓……”距離傳統造林黃金季節還有1個多月,十堰市鄖陽區安陽鎮艾灣村漢江邊的一處陡坡山地上,林業工人已連續造林整地多日。

  山區十堰,山高坡陡,“地無三尺平、出門都爬坡”。這裡平地少、土層淺,林地生産力不高,石漠化、水土流失潛在風險大。在這裡植樹,往往“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閻王”。

  水土流失的痛,當地老百姓刻骨銘心。

  60歲的艾灣村村民劉敏志記得,過去一下雨,山上的裸露區域,容易發生滑坡,整個村莊到處泥水橫流,嚴重影響生産生活,鄉親們苦不堪言。

  越是生態脆弱,對綠水青山的渴盼就越強烈。

  2000年至2011年,從“南三縣”(房縣、竹山、竹溪),到地處丹江口庫區的五個縣市區,到十堰市先後被納入天然林資源保護實施範圍,在湖北省市州率先實現天然林保護工程全覆蓋。同時,加速造林綠化步伐,突出丹江口庫周重點,圍繞城邊、路邊、水邊“三邊”,組織實施裸露山體生態修復、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綠滿十堰等生態工程。

  十堰市打破常規種樹方式,創造性實施四季挖窩、三季栽樹的方法,適宜栽樹的季節栽樹,不適宜栽樹的季節挖窩、管護、育苗,人人時時處處行動起來,使植樹綠化成為常態。

  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矣。一代又一代人接力造林,感召當地越來越多企業和個人投身於這場植綠行動之中。

  數據顯示,近10年來,十堰市每年植樹造林30萬畝以上,義務植樹1000多萬株;房縣、竹山縣入選湖北省林業生態示範縣;成功創建森林城鎮8個、綠色示範鄉村214個,城鄉綠色版圖逐漸擴大。

十堰80億元植綠護綠保一庫清水送北方

圖為:漢江邊植樹造林。(視界網 姬廷順 攝)

  滴水之功

  創新機制,催生奇跡

  2014年12月,綠滿荊楚行動啟動後,鄖西縣黃龍山林場造林工程隊接到鄖西縣河夾鎮漢江沿岸200多畝造林任務。一到現場,村民們都為他們捏了把汗:這裡山高坡陡,土層瘠薄,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完全裸岩地,水分條件差,造林成本高、難度大。

  十堰市大多數地方造林條件皆如此。

  “啃下這些‘硬骨頭’,常規造林機制難以奏效,必須創新投入機制、管理機制,才能破解資金投入、造林成活率等難題。”

  十堰市林業局局長王洪林説。

  錢從哪來?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實行“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辦法,積極撬動民間資本參與,建立政府、社會雙向投入機制。近3年,十堰市通過整合涉農資金、安排財政資金獎補、利用金融平臺等方式投入生態建設資金超過80億元,其中社會投入超過45億元,涌現出諾克特藥業、三三集團等一大批造林企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有效破解林業發展“融資難、見效慢、週期長”難題。

  成活率怎麼保證?對所有重點工程造林實行工程建設招投標制,確定有資質的造林公司或業主承擔工程建設任務,由林業部門負責品質監督。造林業主確定後與建設單位簽訂合同,分階段施工、分階段驗收、分階段付款。即:整地完成後付20%的工程款,春季苗木栽植後付20%的工程款,秋季驗收合格後再付40%工程款,經次年春業主完成補植後再付清剩餘的20%工程款。

  機制一變活力顯。瞬間,造林主體的積極性和責任心被激發。

  坡陡路險,運送造林物資困難,請騾馬隊來馱;土層瘠薄,採取大苗帶土栽植、客土造林;山體砂石多、地太硬的地方,用風鑽、鎬、鋤頭挖出樹窩;造林地塊土壤濕度太低,就架設抽水機,用梯級抽水的方法,灌溉苗木……千難萬難,也要讓十堰大地綠起來。

  正是他們的心血和努力,十堰市在2015年至2017年綠滿荊楚行動期間,累計完成植樹造林89.07萬畝。當地探索出的一系列造林機制創新,也被不少地區學習效倣,並延續至2018年的精準滅荒行動,繼續催生新的造林奇跡。

十堰80億元植綠護綠保一庫清水送北方

圖為:十堰市黃龍林場水杉秋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攝)

十堰80億元植綠護綠保一庫清水送北方

圖為:連通“鄖十”“銀武”高速的鄖陽漢江生態景觀大道生態智慧互通。 (視界網 姬廷順 攝)

  造林之利

  綠色打底,生態致富

  多年的植綠護綠,如今,十堰市森林覆蓋率列湖北省第三位,大大減少了水土流失,涵養了水源,生態面貌顯著改變。這也讓當地人享受到生態反哺的紅利。

  丹江口市蒿坪鎮王家嶺村核桃種植大戶唐明元説,樹長起來後,山能養住水了,再大的雨也沒毀過莊稼。這在以前,他們連做夢都不敢想。生態環境改善後,老百姓們嘗到甜頭,也改吃“生態飯”。

  2013年起,唐明元加入當地霖煜農核桃專業合作社,種植15畝有機核桃。他説,種植核桃,既能護綠又能增收,鄉親們都樂意種。為保護生態環境、提升核桃品質,他嚴格按照合作社要求,用有機肥、不打藥,核桃林長勢喜人,已有一半挂果,2018年收入3萬元左右。

  按照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理念,十堰市探索林業産業發展和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新路徑,先後實施“三興”工程、“四個百萬”工程、“61強農”計劃,探索推進專業大戶、合作組織、技術承包建基地模式,發展以核桃、木瓜、油橄欖等為主的特色優勢林果産業,逐步形成經濟效益主導、林業基地輻射、精深加工帶動的發展格局。

  十堰市累計興建核桃基地109萬畝、木瓜基地21萬畝、油橄欖基地4萬畝,年管護提升核桃基地10萬畝、木瓜基地1萬畝,打造了竹山肚倍、鄖陽木瓜、漢江櫻桃等10余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天河情”“武當紅”“兆健”“神農蜂語”等10多個産品商標被授予湖北省“名牌産品”和“著名商標”。房縣榮膺“中國核桃之鄉”,房縣軍店鎮、丹江口市王家嶺村、鄖陽區楊溪鋪鎮、鄖西縣上津鎮4個核桃基地先後入選“國家級核桃示範基地”,數量位居湖北省第一。培育省級龍頭企業近50家,年銷售收入25億元,帶動農戶30萬戶,年人均為農戶增收500元以上,為山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7年,十堰市林業綜合産值達170億元,在湖北省處於中上游。植樹就是致富、造林就是造福的理念,已在當地深入人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陳文博 陳國慶 徐紅)

  保護濕地湖北在行動

  昔日一潭死水 如今白鷺翩躚 沙洋潘集湖涅槃重生

  秋冬的潘集湖,陽光灑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一群白鷺掠過,翩躚起舞……很難想像,這個美麗湖泊,6年前被稱為“死水”。

  潘集湖屬荊州長湖水系大路港支流,降雨自流入湖,先流入沙洋縣毛李鎮大路港、彭衝湖,再匯入潛江田關河,是荊山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的重要濕地。潘集湖面積2800畝,一直是曾集鎮孫店、龔廟和太山3個自然村村民的生活和灌溉水源。

  2012年以前,投肥養魚、養鴨遍佈潘集湖,水體被污染,湖裏幾乎寸草不生。夏天,隔幾十米都能聞到臭味。村民用湖裏的水育秧,甚至造成芽苗壞死。

  2012年當地成功申報潘集湖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項目,由林業部門、水産部門、環保部門、水利部門組成小組,開展聯合“三禁”(禁止旅遊、游泳、餐飲)專項整治,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

  起初,村民們對濕地公園建設信心不強,對濕地保護措施也不支持。沙洋縣林業局和潘集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多次組織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赴外地學習考察。他們曾來到2016年國家林業局驗收成功的武漢市蔡甸區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看到原本靠打魚種糧的老鄉從水面和土地上解放出來,依託公園從事遊船經營、遊客超市、遊樂設施以及土特産售賣等旅遊服務業,不但生活舒適,而且收入較從前有所提高,深受觸動。孫店村幹部范傑當場表示將全力支持解決拆遷、徵地糾紛,為公園建設保駕護航。老黨員范詩彪表態,將帶動自己小組村民開展生態種植養殖,為改善濕地公園環境作出應有貢獻。

  多方配合下,濕地公園通過爭取項目資金,5年來先後完成生態移民15戶,拆除魚塘圍堰、攔汊養殖堤壩63處,恢復水域400多畝;拆除違建近萬平方米,修建環湖及進出通道8.3公里,清淤5.2萬立方米;關停並拆除養鴨棚9個、養雞場5個,“退漁”“退耕”還濕千余畝;種植池杉、垂柳、紫薇、桃花等陸生植物5萬餘株,沿湖建設蘆葦、菖蒲、荷花、芡實、紅菱等水邊花園,園區水岸綠化率達到78%。

  如今,站在潘集湖邊,清風徐徐,湖水盪漾,連片野草隨風搖擺,飛鳥不時劃過水面。潘集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王小艷説,潘集湖現有陸生脊椎動物93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5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5種,具有水域、沼澤、灘塗、島嶼、農田等豐富的濕地生態景觀資源,已成為沙洋最大的水生植物展示區、生態文明先行區、水岸綠化樣板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何長青 李金成)

十堰80億元植綠護綠保一庫清水送北方

圖為:潘集湖水中倩影。(視界網 楊傑 攝)

  走近荊楚古樹名木

  荊州2500歲章華古梅——歷經千年霜 傲骨吐幽香

  章華古梅,位於荊州市沙市區章華寺大雄寶殿西側,與浙江天臺隋梅、湖北黃梅縣江心古寺的晉梅、浙江杭州大明堂院內的唐梅、浙江超山報慈寺前的宋梅,並稱為我國五大古梅。

  經專家考證測定,章華古梅為原生蠟梅,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現存樹齡最大的蠟梅。其高3米,冠幅6.5米,花朵為蠟黃色,花瓣形如蓮花瓣,花心為紫紅色,花蕊為白色,仿佛白衣觀音菩薩端坐蓮臺。在林業部門的掛牌保護下,古梅至今仍然枝幹茂盛,每當冬臘時節,含苞吐萼,俏麗嬌艷。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用大量的詩詞表達對蠟梅崇敬之情,它不畏嚴寒,迎風鬥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古梅歷經千年風霜雪雨,其生命力之頑強,令人讚嘆。不少遊客專程前來瞻仰其風姿,感受它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一些遊客離開時,還會帶些古梅結的籽作紀念,以鼓勵自己或下一代,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龍稱 通訊員 夏循海)

十堰80億元植綠護綠保一庫清水送北方

圖為:2500多歲的古梅仍鬱鬱蔥蔥。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