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曙光,點燃脫貧的希望——記市稅務局駐五峰紅旗坪村“第一書記”肖曙光
在歲月的長河中,8個月實在短暫。然而,對五峰灣潭鎮紅旗坪村“第一書記”肖曙光來説,卻很充實。他盡心盡力為村裏辦實事,誠心誠意為群眾做好事,深受當地幹部群眾信賴。
“別擔心,會有辦法的”
“我要到五峰駐村扶貧,可能會有好幾年。”肖曙光和妻子何瓊商量。
“天吶,你這一走,我們怎麼辦?”妻子半晌沒説話。
“別擔心,會有辦法的。”肖曙光安慰道。
2018年春節過後,原宜昌市地稅局派駐扶貧點的“第一書記”快到退休年齡,急需找人接替。
誰最合適呢?正當局領導犯愁時,肖曙光主動請纓,“如果沒有更好的人選,就派我去吧。”
“你家那種狀況,脫得開身?”局領導一愣。
其時,肖曙光82歲的岳母跟他們住在一起,老人前幾年右腿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做小生意也無暇顧及。
怎麼辦?肖曙光左思右想,最終決定請保姆照料老人。
妻子雖然心有不捨,但還是支持他駐村扶貧。她心裏清楚,老肖之前下鄉幹過一年的扶貧工作,對農民有著特殊感情。2017年,單位組織機關幹部到紅旗坪村“同吃同住同勞動”,對老肖觸動很大。
其實,肖曙光的心裏還藏著一個情結。他出生在洪湖瞿家灣革命根據地,在“賀龍中學”讀過書,而恰巧紅旗坪村又是賀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這讓他感到分外親切。
得知肖曙光要駐村扶貧,當過20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老父親打來電話,“你要把困難群眾當親戚,真心實意為他們做些好事……”
2018年2月底,肖曙光懷揣《黨員組織關係介紹信》來到紅旗坪村。
從此,他有了一個新身份——村“第一書記”。
“搞單幹,荷包鼓不起來”
“2018年我家的10畝大田青椒産量低,賣的也便宜,虧大了。” 三組村民楊自海對肖曙光訴苦,“2019年我一定要加入合作社,種大棚蔬菜,賣個好價錢。”
“你這的確是個教訓。搞單幹,荷包鼓不起來!” 肖曙光開導他。
走馬上任後,肖曙光主抓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制定紅旗坪村産業發展規劃和措施。
思路厘清後,他就和工作隊員龔海林、李冬林回單位彙報工作,共爭取了100多萬元資金,重點扶持發展蔬菜、中藥材和生豬等産業,新建和引進了10家專業合作社,覆蓋紅旗坪村300多農戶。2018年僅産業發展一項,全村戶平可增收3000多元。
黨員楊萬福是肖曙光召回的致富帶頭人之一。回村後,他牽頭成立了“百心蔬菜專業合作社”。他説,肖書記告訴我,發展産業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持,所以我給合作社取名“百心”。
二組村民楊萬益通過合作社發展蔬菜近20畝,一年收入5萬多元。“光一個人掙錢不行,還要帶動大家一起富。”肖曙光的這句話,對楊萬益啟發很大。他隨即當起義工,指導附近農戶種菜,增收幅度大。
工作隊年初出臺政策,鼓勵貧困戶改造豬欄多養豬,出欄量成倍增長。有價無市怎行?於是,肖曙光就利用休假回城的機會,拜訪知名企業、大型超市、親朋好友。已拿到手的年豬肉訂單就有20多萬元。
肖曙光的朋友稱他的私家車後備廂是“農産品超市”。他把貧困戶編的篾簍30元買來,裝滿土豆銷給城裏人。他用買來的塑膠瓶包裝蜂蜜,然後賣給親朋好友。有時候沒銷完,他就留在自家,或送給鄰居。
他還邀請深圳、武漢等地的企業老闆進村考察,形成開發石林資源合作意向。項目還沒動工,就有成群結隊的驢友穿越。肖曙光借勢鼓勵村民辦起了8個農家樂,紅旗坪村已有20多個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你先建,錢我想辦法”
“最好不要去,這個人不講道理,愛扯皮。”有人勸肖曙光。
“上訪都是有原因的,去弄清情況再説。”肖曙光態度堅決。
肖曙光要去的“上訪戶”就是三組村民鄧忠舉。他家的飲水池因村裏修路放炮被震裂,多次上訪無果,經常向村幹部發泄心中不滿。
“我們做事要講程式,必須按規矩來。”肖曙光説,“村裏估算4000多元就能拿下來,你先建,錢我想辦法。”
在鄧忠舉家,肖曙光無意中發現,他家堂屋桌子上放著瓶瓶罐罐,裝的是蜂糖,忽然有了主意。“你這蜂糖我來幫你賣,值多少錢?”“大概700多塊吧。”“給你800塊,你先拿去買材料。”鄧忠舉不好回絕,只得答應先動工再結賬。
吃了“定心丸”,鄧忠舉兩口子用了40多天就將池子維修一新,再也不用挑水吃了。
徐少兵三兄弟屋連屋,但相處不太融洽,説到底都是“窮”字惹的禍。因贍養矛盾,他們的父親無奈尋了短見。
“不幫這個家庭脫貧,悲劇可能還要發生。”肖曙光心想。入戶走訪時,得知三兄弟有苗木扦插技術,他就和工作隊員一起,扶持三兄弟成立了“立森園林合作社”,發展花卉苗木200多畝,效益可觀。日子好過了,三兄弟如今爭著贍養母親。
因特殊原因,已搬出老家的村民段未成又回到老屋居住,日子過得很艱難,經常找村幹部“扯橫皮”。肖曙光了解情況後,出面爭取資金幫他家改善了住房條件、消除了用電隱患。
村民代述科弟弟務工時重傷,找鎮領導鬧得不可開交。肖曙光多次上門安撫,併為他家爭取到2萬元專項救助金,“死結”終於被解開。
“彭大爺,我來幫您換藥”
前不久,88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田吉政去世了。用作遺像的軍裝照,是肖曙光五個多月前為老人拍攝的。
2018年5月,肖曙光來到田吉政家走訪發現,地面大坑小洼,墻壁多處裂縫,家裏最值錢的就是兩副棺木。老人穿著破舊,蓬頭垢面。看到這些,肖曙光鼻子好一陣酸楚。
雙休回到宜昌後,他買了理髮工具,回村後直接到田吉政家,為他理髮、刮鬍須,並換上特意為他買的軍裝,老人一下子精神了許多。肖曙光迅速按下快門,記錄下這難忘的一瞬。
肖曙光對村裏的老人特別上心,有困難他都樂意去幫,從不當“嘴把式”。
今年74歲的老人彭興相年輕時左腿骨壞死,落下病根,生活窘迫。時間久了,他的腿肌肉腐爛成暗褐色,穿孔處還會流黃膿,氣味難聞,鄰居們都不願接近。
兒子外出打工去了,老人自己換藥越來越吃力。肖曙光聽説後,專程帶著慰問品上門看望。
“彭大爺,我來幫您換藥!”這天,他強忍難聞的氣味,上去輕輕揭開泛黃的衛生紙,然後慢慢清洗、上藥,老人感動的老淚縱橫。
近些年,有10多個村民夜晚出行發生意外。肖曙光聽説後帶頭募集資金,為村主幹道及單家獨戶安裝200盞太陽能路燈,方便村民夜晚出行。
20多個患風濕病的村民備受病痛折磨,肖曙光花2000多元錢從老家洪湖買來特效藥,分發給他們服用。有幾個村民前不久還打電話給肖曙光,“你幫忙再弄幾盒回來。”
村委會門前的廣場上,每天都有二三十人跳廣場舞,肖曙光花3000多元錢買來民族服裝讓他們穿上,男女老少越跳越有精氣神。
為貧困戶寫春聯、拍全家福,是肖曙光正在實施的精神扶貧計劃,他打算春節前完成100戶。
……
2018年10月,妻子因病住院,肖曙光回家時人已出院。前不久,妻子年滿48歲,肖曙光也只能發條微信祝福,不能像往年一樣親手為她點燃生日蠟燭。
肖曙光説:“駐村扶貧,責任重大,我不敢懈怠。”(記者 田雲兵 皮亞捷 通訊員 王登府 楊威)
帶著感情去扶貧
三峽日報評論員
駐村扶貧,8個月時間很短,但“第一書記”肖曙光卻在這很短的時間裏,為貧困村的群眾辦了一件又一件實事,為貧困戶做了一樁又一樁好事。他為何能夠如此?説到底,是對貧困群眾有感情。
是否帶著感情,取決於黨員幹部對貧困群眾的根本態度。可以肯定地説,不帶著感情,是做不好精準扶貧工作的。肖曙光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幹出不平凡的扶貧業績,就是因為他真情投入。如果對貧困群眾沒有感情,他就不會克服家庭困難主動請纓,就不會自己掏錢為群眾買藥,就不會自己買工具為老兵理髮,就不會頂著惡臭為老人敷藥。由此可見,“帶著感情”是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基本前提。
光有感情還不夠,還要有擔當。這個擔當就體現在遇事不躲不閃,敢於面對,善於處理。像肖曙光做上訪人的思想工作就是如此。他駐的村有5個老上訪戶,有人告誡他不要“惹禍”,但他卻不聽勸,逐個登門訪問,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突破口化解積怨,再沒人上訪。扶貧工作中遇到的棘手事肯定不會少,如果“繞道走”或“踢皮球”,問題就得不到及時解決,扶貧工作也難以順利推進。
做好扶貧工作,更要有能力。如果能力不強,就只能當“守門員”“統計員”。肖曙光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為貧困群眾辦那麼多的實事,是責任使然,更是能力的彰顯。爭取資金,要説服能力; 規劃産業,要決策能力; 做群眾工作,要溝通能力;精準扶貧,要動手能力……可以説,駐村扶貧處處需要能力。派有能力的幹部去,才能為貧困群眾辦更多的實事好事。
只要我們心之所到,情之所在,力之所及,就一定能夠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