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建築還需跨越多少“路障”
湖北日報  2018-11-21 17:45:58

  原標題:在物聯網時代,房子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而是“有血有肉”的“好夥伴” 智慧建築,還需跨越多少“路障”

智慧建築 還需跨越多少“路障”

圖為: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設計師研究了武漢的地理位置和緯度與陽光之間的關係,建築立面既採光充分,又遮陽散熱。(中南建築設計院供圖)

  書櫃能夠根據老師佈置的書單自動下訂單;穿衣鏡能夠根據女主人的身材、膚色,自動採購合適的新衣服;冰箱能夠提醒主人“長胖了”,從網絡購物車刪除高熱量食品的訂單……

  11月19日,在漢舉行的首屆中國建築物聯網論壇上,嘉賓們描繪了令人心動的未來場景——在建築物聯網時代,房子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而是“有血有肉”的“好夥伴”。

  該論壇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築設計分會主辦;中南工程諮詢設計集團、湖北省勘察設計協會、湖北省土木建築學會協辦。

  聰明的建築,啥模樣

  物聯網,英文名叫Internet of Things,即物物相聯的互聯網。

  建築物聯網是什麼呢?中南建築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熊江這樣定義:“起點是感測器,終點是智慧生活。起點與終點之間,則是通過建築物聯網串起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3D技術等。”

  中南建築設計院董事會秘書、總會計師張瑋斌打了個比方:把建築物比作人體,感測器就是人的五官和四肢,雲計算是大腦,大數據則是海量的知識儲存。而人工智能,就是建築物聯網的智慧大腦,它能像人那樣不斷學習、自我進化,由小學生成長為博士。

  伴隨著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的建設,建築物聯網正悄然興起,並呈現出巨大發展空間,將一棟棟建築變成可感知、會判斷、能行動的智慧建築——它能“看”,可識別是否有外人侵入;它能“聽”,能分辨出是不是主人的聲音;它能“感知”,根據溫度、環境變化提醒主人,自動開關窗戶,打開空氣凈化器。

  讓設計師先行一步

  物聯網,不斷給建築,也將給建築的建設帶來巨變。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全渠道事業部首席創新技術架構師董乃文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在建築工地上,可通過任何一個物體的識別,判斷其是否應該在正確的位置出現;監控現場設備的運行情況,判斷其是否在指定部位;通過識別罐車,判斷其是否按照規定時間到達現場。

  張瑋斌介紹,上述技術的應用,可減少70%的建模工作,提高建築的建造、運營水準,節省工程造價。

  湖北是建築業大省。在熊江看來,以設計為引領,推進物聯網應用,是湖北從建築業大省向建築業強省轉型的突破性途徑。

  熊江建議,實行建築師負責制,讓設計師在建築物聯網中發揮更大作用。“比如説,在一棟樓裏設計很多教室,通過物聯網能發現,哪個教室用的多,就證明學生喜歡,哪個教室用得少,是採光還是溫度不好,找到原因最終改善這個設計。讓冰冷的建築變活。”

  張瑋斌説,設計院作為工程建設産業鏈的前端,要將這一切都整合在一張張設計藍圖上,形成建築物聯網生態圈,實現共建、共享、共贏。中南建築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大A工程網,就此進行了有益探索。作為全國首家工程全産業鏈服務互聯網平臺,目前已經聚合上千家關聯企業。今年,該院新簽合同830多個。如果全部裝上建築物聯網,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前方,需跨越較多“路障”

  看到建築物聯網帶來的未來場景,您心動了嗎?

  智慧門鎖,管好你的家門;下班路上,點擊手機,家裏的電飯煲、空調自動打開;早上起床,窗簾根據設定的時間自動打開……與建築物聯網相關的技術與應用,已經讓一些人開始享受別樣的智慧生活。

  更多廠房,開始“聰明”起來,引領産業升級。在施耐德武漢工廠,“EcoStruc-ture”平臺利用物聯網、雲計算、數據分析、移動服務和網絡安全技術,連接起整個工廠,生産效率大幅提升,能源消耗大幅降低。借助“以數字化雙胞胎”為核心的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和物聯網作業系統,西門子正將“工業4.0”變為現實。

  然而,這些只是局部的突破與應用。要實現專家們描繪的建築物聯網高級應用場景,仍需跨過很多橫亙在前方的“路障”——成本問題。要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建築物聯網的智慧生活,就要講求經濟、實用。不追求經濟,容易導致成本過高,推廣價值有限;不追求實用,僅是花架子,容易叫好、叫奇,但不叫座。

  還有安全問題。網絡安全專家擔心,隨著建築行業的現代化,來自駭客的威脅也會直接或間接增加。近期的其他重大安全事件,比如Equifax和Uber數據洩露事件,都顯露出當前計算機系統的脆弱性。隨著聯網設備數量的激增,公司企業面臨來自惡意駭客的新型威脅。

  不管怎樣,曙光已經顯現。“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雲計算和物聯網發展;工信部發文,重點深化物聯網在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在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中,建築行業必將成為下一個物聯網應用的爆發點。”熊江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通訊員 寧葉子)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