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武漢·2018/7·8·9·零——武漢青年藝術家當代藝術展”在湯湖美術館開幕。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發現,因為父輩是知名藝術家,不少”藝二代“作品引發了專家關注,他們大多將藝術當成表達自我的載體。
作為@武漢·2018這一藝術盛事的16場大型系列展之一,本次展覽共展出161位青年藝術家的159件作品,跨越70、80、90三個代際,除了傳統的藝術形式,還專門設置了影像展廳、裝置專區,呈現不同的思想、觀念、材料和藝術形式,讓同一個展陳空間有著多種藝術形式和觀念的交響。
魯楊作品《看與被看》
1989年出生的魯楊是知名藝術家、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的兒子,他的作品《看與被看》利用了單向鏡、手機等,巧妙的使觀眾在作品正反面看到兩組不同的畫面和影像。“我們這一代人習慣活在螢幕後面,面對面也要刷手機,讓三維生活變成了二維的看與被看。”魯楊説這幅裝置藝術作品,來自他對生活方式被改變的反思。
王墨石作品《彼》
從美國留學歸來的90後藝術家王墨石的多屏影像作品《彼》則從拉康的鏡像理論出發,以鏡像投射為自我意識的象徵物,呈現主人公在四面螢幕上依次遊走,完成不同的覺醒階段,解讀關於生命的流轉和自我獲救。王墨石2017年碩士畢業于美國普瑞特藝術家學院,現在湖北大學任教,他認為比起父親王心耀那一代藝術家,90後成名更難,面臨著藝術和生存的困境。
肖般若作品《騷氣的手機殼》
和魯楊、王墨石的多媒體影像作品不同,著名藝術家肖豐女兒肖般若的參展作品《騷氣的手機殼》是傳統架上繪畫。她畢業于倫敦藝術學院溫布爾敦學院,現任教于華南師範大學。“有工作保障再去做藝術品,可以更純粹,少受商業化的影響。”肖般若認為90後藝術家更願意做斜杠青年,他們的身份是教師、美術館、畫廊工作人員或者藝評家、策展人,但斜杠下面站立著一個藝術青年。
本次展覽策展人、湖北美術學院教授魏光慶並不願意給這些青年藝術家貼上“藝二代”的標簽,“因為他們並不想沾父輩的光。”他的女兒魏三三也是青年藝術家,畢業于舊金山大學,同名個人藝術項目“魏三三”今年6月在創意天地首次面向公眾展出,反響不俗,“這一代青年藝術家的水準、視野比同時期的我們高,局限性在於閱讀太快餐,缺少深刻的內涵。一代人有一代的命運,我比較欣慰的是90後的合作精神,把自己當成武漢藝術活動的主人翁,積極參加,全情投入。”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12月20日,觀眾可前往免費觀展。(長江日報融媒體記者周滿珍 通訊員李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