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半城山色半城湖
站在新時代回望,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如大江東去,浩浩蕩蕩,勢不可擋。
黃石,這座長江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激蕩起揚鞭催馬的澎湃力量;服務國家戰略,搶抓時代機遇,在不斷求索中昇華。一路篳路藍縷,一路砥礪奮進,不斷轉型跨越,不負韶光鏗鏘綻放,不斷迎來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必將成為全國發展鴻篇巨制中不可或缺的城市轉型生動樣本。
舉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為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共黃石市委第十三屆六次全會作出決定: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持續推進産業轉型、功能轉型、空間轉型、生態轉型、動能轉型,把黃石打造成創新活力之城、先進製造之城、現代港口城市、山水宜居之城、歷史文化名城。
“高品質發展是黃石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立足黃石市情實際,牢牢把握事關高品質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性問題,緊扣‘五城’目標,堅定不移‘五大轉型’,突破制約黃石高品質發展的重點障礙,努力實現黃石高品質發展。”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擲地有聲。
圖為:創新活力之城
A 動能轉型 打造創新活力之城
創新,是黃石轉型發展的核心動能。
9月19日,黃石召開全市動員大會,正式吹響打造創新活力之城、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衝鋒號角。
市委書記董衛民表示,始終把創新作為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突出抓好創新鏈、産業鏈、價值鏈三鏈融合,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創新、改革、開放,釋放強勁動能,黃石正激發出新一輪發展的磅薄力量。
“三鏈”融合,把創新植入每個支柱産業
“要推進‘三鏈’融合,把創新鏈植入産業鏈、提升價值鏈,真正把創新植入每一個支柱産業!”董衛民説。
技改的本質就是創新。今年,黃石以力度空前的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産品邁向中高端,讓老樹發新芽,換來行業一片欣欣向榮。
一批重頭技改項目正在讓傳統産業脫胎換骨,為企業注入勃勃生機:新冶鋼30億元煉鐵産能置換項目、武漢重冶24億元大型汽車零部件鑄造生産線項目、華中銅業10.48億元高精度鋼板帶箔項目、寶鋼50億元120萬噸彩涂鍍鋅薄板項目……據統計,黃石全市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208個,計劃總投資500億元以上。
黃石推進十大産業研究院、十大工程技術中心、十大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組建模具鋼等産業研究院5家。全市27家企業被認定為“科技小巨人”“隱形冠軍”企業。東貝、新冶鋼、三豐智慧等29家企業登上湖北名牌榜,數量僅次於武漢和襄陽。
一批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優勢企業迅速成長。芳通藥業自主研發的皂素清潔生産項目成為國內示範,東貝壓縮機單個品牌産銷量世界第一,勁牌保健酒産量穩居全國首位。據統計,該市已有20多個産品競爭力居全國第一。
2018年,黃石成立了以市委主要負責人任主任、10余個政府部門一把手任委員的黃石市創新促進委員會;出臺服務創新發展的“黃金十條”,設立10億元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引導基金,每年拿出8000萬元創新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創新與産業融合發展。開工建設黃石科技城和科創大樓,積極推動産學研合作,支持化學藥物、板帶新材料、模具等産業研究院建設。
營造營商環境,激發改革活力
眼下,“黃石優化營商環境60條”帶著濃濃暖意,將服務民營企業發展“暖冬行動”推向高潮。
作為全國首批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黃石率先在全省進行“先建後驗”改革試點。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由平均78天減少至6天,平均縮短90%以上。“先建後驗”“三十七證合一”“一個號碼管服務”等體制機制不斷改革,讓黃石擁有優良的營商環境。如今在黃石,只要拿到了土地、規劃、環評等三個要件,其他審批實行企業承諾、過程監管、事後驗收,一般只要一週就可以開工建設,大幅度提高了項目建設效率。
2015年以來,黃石每年開展“千名幹部進千企”活動,對項目和企業實行全過程、保姆式、精準化服務,幫助企業實施技改、促進企業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加速企業科研成果轉化,取得顯著成果。
在黃石市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服務分中心,“1號窗口”永遠為企業預留,6名專職代辦員,實施“一窗受理、一門辦公、一對一全程”代辦各類審批事項。推出上門辦、商量辦、缺著辦、聯著辦、省著辦、帶著辦的“六辦”服務模式,為每個企業確立一名專門的代辦員主動送審批上門,開啟綠色通道容缺審批,縮短企業審批時限。
圖為:新冶鋼
B 産業轉型 打造先進製造之城
産業轉型,往哪兒轉?先進製造!“只有落後的産品,沒有落後的産業。傳統産業不等於落後産業,新興産業也不全是先進産業。”董衛民分析,要突破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重工業與輕工業概念,産業只有先進製造和普通製造之分。“只有把某個産業鏈條上産品做到極致,才會有競爭力!”
黃石將繼續推進“百企技改”工程,實施重點技改項目200個,推動鋼鐵、銅、水泥、鋁型材等産業加快轉型,實現從原材料基地向新材料基地轉變。
圖為:華中銅業
傳統産業躋身國際大市場
2018年3月1日,華新水泥與黃石簽署協議,投資54.5億元建設“百年復興基地”。
11月8日,黃石開發區新材料與智慧裝備製造科技園內,華新年産10億隻新型環保包裝袋項目動工。9月17日,華新水泥還在陽新富池鎮打造全球領先的綠色建材生態産業園和循環科技産業園,總投資逾30億元。
這是一個縮影。在産業轉型升級的抉擇中,黃石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産業提升價值鏈、産品邁向中高端,加速推進新舊産業有效接續。
湖北新冶鋼特鋼産品每噸賣到200萬元;黃石鋁型材過去做門窗,現在做發動機;東貝壓縮機單個品牌世界第一……在黃石,一批傳統産業企業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攀爬行業“珠峰”,産品躋身國際市場。
西塞山區智慧模具産業園,打造“中國模具材料谷”,把117家小模具公司整合到30多家。數量降下來,産能翻了番,産品走向中高端,産值超過80億元;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區的寶鋼黃石物流園將承接寶武上海部分薄板産能轉移,打造中西部大型板材生産基地。下陸區主攻銅産業,發揮大冶有色、華中銅業等上游企業銅冶煉優勢,補齊銅板、銅箔、銅帶等中游産業鏈,為黃石經開區PCB等下游企業提供充足原料。
圖為:東貝集團
新興産業加速聚集裂變
走進黃石天璣智谷産業園産品展示廳,仿佛置身“屏”的世界,一批尖板眼、黑科技令人眼花繚亂。這裡將建成國家級智慧顯示終端創新和實驗平臺。
華力科技與華中科技大學産學研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研發生産高性能鋁鎂合金真空壓鑄件等新型材料,産品強度高、輕質化、耐腐蝕性強,應用於汽車零部件、通訊件外殼,機電件外殼、電動扶梯結構件、船用面耐腐蝕件等眾多領域。
在黃石大冶湖國家高新區,漢龍汽車配套産業園鋁合金輪轂車間裏,一個個閃著金屬光澤的汽車輪轂“滾”下生産線。漢龍汽車帶動發動機、內飾、汽車零部件等配套項目陸續開工達産,總産值超過百億元。
勁牌産業園內機器轟鳴,馬力強勁。以勁牌為圓心,華興玻璃、勁佳包裝、勁鵬制蓋、海虹物流、新皇冠制瓶等總投資超過百億元的技改擴能項目陸續上馬,産業同心圓正加速放大。
新興産業鏈式裂變。在“頭雁”滬士電子的帶領下,定穎電子、欣興電子、上達電子等相繼落戶,黃石成為全國第三大PCB産業聚集區。作為服務PCB産業的上游企業,位於下陸區的中鋁華中銅業高精度銅板帶箔項目二期廠房高高矗立,投資10億元的該項目,達産後年産銅箔9萬噸,産值超過40億元。
服務業是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黃石將推動設計、研發、金融、環保、信息、人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黃石産業轉型,打造先進製造之城。
圖為:黃石新港
C 功能轉型 打造現代港口城市
2018年6月12日,黃石多式聯運地方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鐵路、公路、水路無縫銜接的港口物流模式正式開啟。
依託大交通,構建大物流,促進大發展,加快建設現代港口城市,黃石發展史上迎來濃墨重彩的一筆。
立體佈局,“鐵公水”無縫銜接
隆冬時節,長江貨輪的汽笛,進港列車的嘶鳴,在黃石新港上空交織迴響。
黃石新港水陸碼頭,九大泊位一字排開,吊臂林立,一派繁忙;江面上,貨船來往穿梭;新開通的進港鐵路整齊排列,貨運班列進出有序。
黃石坐擁79公里長江“黃金岸線”,港口枯水期水深均在6米以上,5000噸級貨輪可常年往返。“黃金區位”要産生黃金效益——
2015年9月29日,黃石新港投入運營,定位“億噸大港、百萬標箱”。黃石引進深圳鹽田港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從開工到建成開港,只花了一年時間。
2016年12月18日,新港口岸開關運營,建成我省地級市首家保稅物流中心。
2017年9月29日,黃石新港進港鐵路正式貫通,成功獲批國家第二批多式聯運示範項目。
2018年6月12日,黃石多式聯運地方鐵路正式開通運營,標誌著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格局成型。
四年四大步,一年一台階。連來自深圳、見慣“深圳速度”的黃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林中無不發出感嘆:“這是了不起的‘黃石速度’!”
成就“黃石速度”的背後,是黃石市委、市政府壯士斷腕的決心、不勝不休的拼勁和久久為功的毅力——
黃石市委主要負責人擔任項目總指揮,列出項目清單,倒排工期,用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多式聯運項目建設。
鐵腕治理非法碼頭,掃除發展障礙,避免碎片化、分散型競爭。黃石採取行政、司法、經濟、市場等多種措施,兩個月內將106個非法碼頭和123個非法泊位全部拆除,被湖北省政府認為在全省非法碼頭整治工作中“態度最堅決、行動最迅速、工作力度最大、整治效果最好”。“黃石速度”見證黃石巨變。“鐵公水”多式聯運實施,為黃石産業轉型、高品質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對接國家戰略,打造現代港口
以“港城聯動、以港興市”為目標,堅持“一城一港一主體”,黃石把目光鎖定在高標準建設現代物流園區上,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打造現代港口城市。
目前,黃石新港物流園區已吸引國內多家物流龍頭企業落戶——佔地1500畝的鹽田物流園區初具規模,傳化誠通公路港開工建設,多式聯運貨物吞吐平臺日益完善。黃石正在申報綜合物流保稅區,著力培育一批外向型企業。黃石市政府已出臺多項多式聯運扶持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建設大港口,構建大交通、發展大物流,推進大通關。
黃石新港多式聯運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尋找最佳契合點。西部城市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經鐵路運輸進入黃石新港,貨物即可通江達海;水路運來的貨物抵到黃石新港,通過疏港鐵路,可穿越歐亞大橋,直達漢新歐腹地。對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一個交通閉環已經形成。
2017年12月20日,鄂州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開工。30公里外,黃石正加緊謀劃與順豐航空港對接發展。屆時,黃石將迎來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水運港“四港”無縫銜接、形態更為豐滿的立體交通格局。
圖為:生態宜居之城
D 生態轉型 打造山水宜居之城
清晨,磁湖湖面升騰起一層薄霧。站在滿目蔥蘢的黃石市人民廣場上,65歲的柯振興連打了兩遍太極拳,緩緩收勢,呼吸均勻:“舒坦!”
與他一樣,每逢週末,家住團城山的盧超就會帶著家人,來到柯爾山森林公園,徒步登山健身,鳥瞰綠浪翻滾。
半城山色半城湖。近年來,黃石持續推進生態轉型,讓城市更宜居。
讓群山披綠綢
大雪時節,黃石黃荊山滿目蔥蘢。“你看,塘口修復了,青山又回來了。”順著張金安手指方向,一片新綠。
張金安家住西塞山區張儒村,背靠黃荊山北麓7號開山塘口,曾幾何時,這裡山體被挖得遍體鱗傷,百孔千瘡。
治理黃荊山開山塘口,時不我待!黃石列出關停、整治開山塘口時間表。2008年底,黃荊山北麓28個開山塘口全部關閉。2009年,黃石市政府把治理開山塘口列為全市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重點項目之一,確定30多家單位為塘口治理和生態復綠的責任主體,全面啟動黃荊山生態復綠工程——
不信青山喚不回!黃石先後實施開山塘口整治、礦山復墾、石漠化治理等專項生態治理工程,全市共劃定禁止開採區面積2500多平方公里,關閉131家露天採石場,治理開山塘口57個,面積 787.62公頃;實施“五邊”區域礦山開山塘口治理123家。近三年來,黃石累計投入造林綠化資金達30億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45.8萬畝;目前全市林地面積達到320萬畝,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讓水更清岸更綠
于黃石而言,推進生態轉型,治水是關鍵。
大冶湖畔,73歲的吳風林極目遠眺,只見湖水湯湯,碧波盪漾。“跟小時候看到的一樣,大冶湖就像一面鏡子。”在吳風林的記憶裏,大冶湖湖水清澈,透過水面可以看清湖底的水草。下湖打魚,魚蝦滿筐,活蹦亂跳。
保護大冶湖,黃石從上到下行動起來。黃石市委主要負責人擔任總湖長,各級地方黨政負責人任分段湖長,全面落實河湖長制責任體系。從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多個方面,對湖泊進行健康評估,摸清問題,尋求對策,編制“一湖一策”實施方案。
拔掉竹竿,收走魚網,讓大冶湖休養生息。保護用上信息化手段,投資近200萬元,建設大冶湖視頻監控系統,大冶湖核心區堤防18.5公里,實現24小時在線監控。
治理大冶湖,問題在湖裏,根子在港渠。2018年,黃石把城區10個黑臭水體全部疏浚一遍,讓53條支流變清流,匯入大冶湖。黃石計劃投資3.4億元,通過實施截污改造、底泥清淤、排污口整治、岸線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有效改善水質環境,確保鎖前港等8個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青山湖、五一湖、七一湖水體不出現返黑臭現象。黃石還籌資1億元,專項用於城市二三級污水管網建設,打通對接居民樓的“最後一米”,加快實現水體流域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從源頭控制污水流入磁湖、大冶湖等主要湖泊,讓湖水更清、岸更綠。
E 空間轉型 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漢冶萍、西塞神舟會、華新水泥舊址……黃石有著3000年工業文明,有保存完好的工業文化遺址,具有豐富而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黃石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這座城市是厚重、有魅力、有歷史內涵的,我們有責任、有條件把黃石打造成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提高城市競爭力。”董衛民説。
圖為:西塞神舟會
協調:新老城區統籌發展
大冶與黃石市區間,橫亙著綿延20余公里的黃荊山脈;陽新與黃石市區間,隔著煙波浩渺的大冶湖。
60多年來,由建市之初狹窄逼仄的沿江地帶,逐漸向沿磁湖區域拉伸,實現沿江開發、環磁湖發展的兩次跨越。但,這仍沒有解決黃石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無法滿足黃石跨越式發展的需求。
黃石發展需要更廣袤合理的空間。黃石市委、市政府反復論證,在大冶湖區域規劃建設一座450平方公里的生態新城。2013年夏天,屢受空間不足制約的黃石,邁出跨越大步——越過黃荊山,挺進大冶湖,從“環磁湖時代”走向“環大冶湖時代”。
大冶湖生態新區是黃石復興的著力點,標誌著傳統工業老城向現代生態文明新城邁進。
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規模。曾幾何時,這裡荒草叢生、淤泥遍地;而今,成了黃石“最美客廳”“城市綠心”。
目前,投資180億元的大冶湖生態核心區已經建成。月亮山隧道、筠山隧道、大冶湖特大橋,這“兩隧一橋”和黃陽一級公路一起,將黃石城區、大冶市、陽新縣連為一體,構建了黃石全域“半小時經濟圈”。
放眼望去,園博園、礦博園、奧體公園鱗次櫛比,生態館、地質博物館、城市綜合館巍然屹立,市民中心、鄂東醫療中心、社會福利中心拔地而起……中心城區人口逐步向團城山、黃金山轉移。
建新不忘舊,實施“兩輪”驅動。讓新城區更靚,老城區更美。黃石統籌推進新老城區建設,讓城市顏值更高、內涵更深。
將城市整理和老城提質相結合。實施老城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三年行動方案,通過3年時間實施六大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僅2017年完成人民街、胡家灣等重點棚改項目土地騰退3544.37畝,銅都社區、團城山三號小區等10個老舊小區改造基本完成;完成湖濱大道、廣州路、馬鞍山路等改造,建成黃石新百等5座人行天橋;新增和改造城市綠地面積79公頃。同時,啟動有軌電車規劃建設。
初冬時節,陽光煦暖。黃石十五冶社區牧羊園裏,四季青成排成列,樟樹、鐵樹及各種花草錯落有致。孩子們在撒歡,老人悠閒地拉家常。牧羊園,是社區家門口的“口袋公園”。2018年以來,黃石投資2500萬元,為居民在家門口建起25個“口袋公園”,讓中心城區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到2020年,黃石城區將擁有各類公園100個,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園之城”。
呵護:留住城市文化根脈
初冬時節,百花凋零。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前,淡紫色銅草花卻迎風綻放。展廳內,礦坑巷道縱橫交錯。一把巨斧開天闢地,依稀可見華夏先民大興爐冶的火熱場景。“太壯觀了!”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面對“亞洲第一天坑”,眾人不約而同發出驚呼——東西長2.4公里,南北跨度1公里,最大垂直高度達444米,坑頂邊緣面積118萬平方米,相當於150個標準足球場。“石頭開花”在這裡變成現實。硬岩廢礦山已栽活刺槐樹120多萬株,萬畝槐花林成美景。每年4月舉行的槐花節,吸引眾多遊人到此賞花。目前,該園復墾面積達366萬平方米,成為亞洲最大硬岩復墾基地,成為國家4A級景區。
黃石將大力推進歷史建築保護修繕、特色場館建設等八大創建工程,突出抓好華新水泥舊址、東鋼舊址、大冶鋼廠蘇式建築群、鐵山光明裏、黃石港地質裏等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加快實施卸礦機展示利用等文保項目,積極推進礦冶工業遺産申遺。傳承和保護大冶刺繡、陽新採茶戲、陽新布貼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培育2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4個省級以上傳統村落。
圖為:百年華新水泥煥新顏
傳承:致敬百年工業文明
新冶鋼,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搖籃”。其前身大冶鋼鐵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鋼鐵企業之一,清末漢冶萍煤鐵廠礦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冶萍廣場,矗立百年的高高水塔,見證著新冶鋼浴火重生:航天、航空、國防裝備、高鐵、船舶……鑄國之重器,助“神舟”飛天,伴“嫦娥”奔月,處處有新冶鋼産品的身影。
時光回溯到2005年,當最後一組熟料磨停止旋轉,華新老廠全線停産搬遷,運轉了近100年的“華新型”窯頭,還堆放著未處理完的窯灰。
華新水泥廠舊址該何去何從?地處黃石鬧市區黃金地段,佔地面積300余畝,市值10億多元。有人建議賣出去。
黃石果斷立法,將其列入文物保護範圍。這是全國首部工業遺産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黃石市首部實體地方性法規,也是黃石第一次以法治方式保護城市工業的記憶鏈條。如今,這裡建起了中國水泥博物館。
董衛民表示,致敬百年工業文明,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手相牽的傳承;護航千年工業遺産,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啟動立法。在傳承與保護中,“工業鄉愁”有了持久生命力。
近年來,黃石通過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舉辦中國地礦科普大會、全國工業旅遊創新大會,讓地礦資源、工業遺址,轉化為科普、文化、旅遊資源,展示“山水園林市、最美工業城”的獨特魅力,黃石工業旅遊綜合實力全國排名第九。
風雲激蕩四十年,轉型跨越再出發。在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激越號角中,黃石與新時代同頻共振,奮發進取,朝著下一個40年,進發!(策劃:黃石市委宣傳部 撰稿:丁元拾 王劍 賀大慶 圖片:黃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