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劇,你愛她或者不愛她,你喜歡她,還是不喜歡她,她都在那裏,都在荊楚大地的老百姓心裏。”1月9日下午,隨著播講人李祖勳與聽眾、網友道別的話語,系列播講《楚劇大師故事匯》告一段落。由著名戲曲演員撰稿播講戲曲故事,傳播傳統文化,這在全國戲曲界、廣播界都是首開先河。
《楚劇大師故事匯》由湖北省文化廳、湖北廣播電視臺策劃出品,湖北之聲和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聯合錄製。從2018年10月21日開播,一共20集。該系列邀請戲曲名家李祖勳,用武漢方言播講的形式,首批介紹沈雲陔、李雅樵、關嘯彬、鐘惠然、黃楚材、姜翠蘭、張巧珍、高少樓、熊劍嘯、易佑莊等10位楚劇大師的藝術成就、逸聞趣事、個性表現、創作細節等,並播出各位大師的經典唱段,受到廣大戲迷的熱捧。一些年輕學生聽後對楚劇産生興趣。
他們曾經是“真正的明星”
楚劇是湖北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百多年前,她從田頭地角,走向武漢大都市,從當年“一人唱眾人和”無管弦伴奏的“哦呵腔”,到具有完整的伴奏形式、成套的演唱板式和獨特的演唱風格,經過了好幾代藝術家的辛勤耕耘,至今仍有近2000萬名戲迷。
老藝術家沈雲陔、李雅樵、關嘯彬、黃楚材等,他們生前演繹的各種各樣鮮活的藝術人物,牢牢印在了一大批中老年聽眾、觀眾的腦海中,那些經典的楚劇名唱腔至今還在戲迷中廣泛傳唱。在過去不知明星為何物的年代,他們是“真正的明星”。
系列播講《楚劇大師故事匯》以“大師小傳”的形式,講述名角傳奇,打撈梨園行記憶,引領中老年戲迷追尋楚劇的過往,重溫熟悉的鄉韻,同時也讓更多年輕受眾了解楚劇,領略楚劇的魅力。播講以一週一到兩集的節奏連續推出,反響如潮。網友紛紛留言: “聽到了清晰的沈雲陔大師的錄音,仿佛回到小時候,家家戶戶收音機裏傳來的悠揚鄉音。”“家喻戶曉的《葛麻》的扮演者原來是叫熊劍嘯?太不簡單了!”“戲窩子出來的一代戲曲大師”“唯楚有才那不是蓋的!”……
10位楚劇大師的人生故事
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楚劇大師故事匯》分集介紹了十位大師,其間穿插講述了二三十個小故事。如“新四軍五師有個楚劇隊”“李之龍改造楚劇”“楚劇問藝二隊堅守大後方宣傳抗日”““病中傳藝”“關嘯彬救場”“三輪車工人迷戲”“毛主席要看《葛麻》”“鐘惠然90歲演包公”“吵出來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等。
這當中,有戲中戲,也有戲外戲;有戲如人生,也有人生如戲;有嗜戲如命,也有戲比天大;有師生情,也有同行誼;有執著追求藝術,也有擔負民族大義。説到底,《楚劇大師故事匯》傳的是藝術,承的是精神。其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恐怕是沈雲陔大師常説的:“立足本土,伸開兩手,你的我拿來,我的你拿不走”,這句激勵了楚劇幾代人的話,成為一種獨有的楚劇精神。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原副院長梁志坤評價:《楚劇大師故事匯》為楚劇事業留下一筆教人學藝、做人的財富。
網友“與世無爭”留言:“關嘯彬老師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打動了我!他的悲腔大家都愛聽,都愛學。希望多出一些象關老師一樣人民喜愛的真正的大師!”聽友彭秀蘭説:“這系列經李祖勳老師講下來活靈活現!期待能聽到更多的楚劇大家的故事!”
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説戲”
《楚劇大師故事匯》跳出“就傳統説傳統,就戲曲説戲曲”的窠臼,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嘗試與現代生活、流行文化相勾連,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説戲”。
聽聽這樣一些表述:“我們不是經常看見一些歌星在臺上左右前後的跟觀眾打招呼,這邊的朋友們你們好嗎,那邊的朋友們你們也好嗎?其實楚劇在農村的演出,早就跟觀眾互動了。”“拿現在流行歌手來説,唱《無所謂》的那個楊坤,唱《天黑》的阿杜,都是以嘶啞的嗓音而贏得了歌迷熱捧的,我們關嘯彬先生的這種嘶啞的唱法要早現在的流行歌手起碼是有半個世紀以上。”“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拿個手機下載一個APP,隨身想聽什麼就可以聽什麼。那個時候的留聲機是屬於奢侈品,一般的家庭哪買得起呢?所以,那些戲癮發了的人,就會湊到店家的留聲機旁邊聽,過戲癮!”
不僅如此,《楚劇大師故事匯》還直接吸引年輕人參與到節目中。“關嘯彬”一集中,就播出了年輕戲迷李橙哼唱的“關派”名劇《雙玉蟬》選段。在李橙的身後,還有一群像他一樣愛好“關派”唱腔、經常在網上探討研究“關派”唱腔的大學生。考慮到年輕人的接受特點,此次播講,還注重移動傳播和融合傳播。在電臺播出的同時,另外通過長江雲、九頭鳥FM等手機客戶端,以及“戲曲寶”“武漢戲碼”等微信公眾號推送,有圖有文,隨時隨地,能聽能看。“原來,楚劇這麼美!戲曲離我們這麼近。”青年聽眾聞道閣説:“了解了楚劇的歷史,才知道它曾經如此風靡。仿佛有一種聲音,漸行漸近,喚醒了深埋入心的種子……”
系列播講《楚劇大師故事匯》以別致的方式致敬大師,致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湖北省作協副主席江清和讚道:“為傳承弘揚楚劇立下了汗馬之功,為振興光大楚劇作出新貢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別鳴 通訊員胡雲傑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