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州太和鎮:手工制千張 致富有門道
湖北日報  2019-02-20 12:22:06

鄂州太和鎮:手工制千張 致富有門道

圖為:熊夢蘭手工製作的千張薄如紙。

  “春節前後十幾天,千張銷售收入近3萬元。”2月16日,鄂州市太和鎮謝埠村,從事手工薄千張製作的熊夢蘭説。

  手工製作千張是太和鎮謝埠村傳統,選用本地大豆和山澗泉水製作,白如銀,薄如紙,明清時被列為朝廷貢品。“謝埠手工生産的千張,兩張還沒有機制千張一張厚,用於煮火鍋、炒肉等,味道非常好。”熊夢蘭介紹。

  熊夢蘭公婆在謝埠從事手工生産薄千張幾十年。2009年,在公婆勸説下,在外打工的熊夢蘭回家,決定將公婆的“土”手藝傳承下來。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場觀察發現,手工千張生産,工序多而複雜,先將黃豆浸泡幾小時,磨漿後倒入鍋中用柴火慢慢煮開,然後用石膏點漿,等豆漿快變成豆腐腦狀後再磨成糊狀,最後用近4米長、1尺多寬的千張布單層層包裹、壓水,就製成了手工千張。

  由於工序複雜,當地機制千張越來越多,但熊夢蘭仍堅持土辦法生産:泡黃豆、磨豆漿用的是當地泉水,煮豆漿用的是柴火,包裹、壓水都靠雙手。“早上8時開始,晚上8時結束,一天只能生産3000張。”熊夢蘭介紹,手工生産很慢,但與機制千張相比,能保證豆製品的本色口感,也能傳承謝埠千張的特色。“土”到家的千張也帶來了不錯的收益。“平時機制千張3元一把(10張一把),而手工千張則賣5元一把,春節前更是賣到每把7元至8元。”熊夢蘭介紹,因純手工生産,她家的千張從不愁銷路,産品銷往武漢、鄂州、黃石等地,平時每天收入300多元,2019年春節前後半個月銷售額3萬元左右,一年下來總收入達15萬元。

  除了做足“土”文章,熊夢蘭還將黃豆“吃幹榨盡”。生産千張的豆渣發酵後,賣給附近村民用於養魚,燒豆漿的鍋巴賣給附近的農家樂,做成特色菜,僅這兩項一年就有幾千元的收入。

  太和鎮黨委書記高建雄介紹,在太和鎮,目前手工生産千張的店主近20家,年産值數百萬元。為讓謝埠千張走出深閨,2017年,太和鎮還舉辦了首屆豆腐節,吸引近千名遊客前來“觀”“嘗”。接下來,太和鎮還將採用多種方式鼓勵店主堅持手工生産,傳承謝埠的特色千張文化。(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