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電腦控制的機械臂在承臺上畫出構件形狀。
高樓大廈,不需在工地上一磚一瓦地建造了。眼下建房,開始像工廠那樣,成批製造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零部件”,然後運到現場“搭積木”。
這就是眼下正在興起的“裝配式建築”。房子如何工廠化製造?裝配式建築給建築業帶來了什麼?3月15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位於鄂州葛店的湖北寶業建築工業化有限公司生産基地一探究竟。
十余人,一年可“造房”120萬平方米
陳奇,湖北寶業預製裝配式構件工廠廠長。這個工廠投資近2億元,2018年8月投産,是寶業集團吸收德國、日本技術後自主研發的,一年可造12萬立方米的構件,或裝配出約120萬平方米的房屋。
跟著陳奇,走進寬敞的車間。1.5萬平方米的車間裏,沒有混凝土攪拌機,更沒有灰頭土臉的場景,呈現在面前的是大型傳送軌道和行吊及類似汽車生産線的潔凈車間。陳奇的同事們,正在製造“疊合樓板”——屆時鋪在樓層地面,其上現澆混凝土時,不需架設模板,多快好省。
自動化的生産線由電腦輔助控制,整個車間只有10個工人。一座承臺緩緩駛來,“各種構件都是在承臺上製造的,第一步是做衛生。”只見自動清掃機“吃”進承臺,刷子高速旋轉,3.5米寬、9米長的鐵制承臺表面很快變得光可鑒人。
清潔完畢的承臺緩緩前進後暫停。生産線上方伸出的機械臂,靈巧地將0.5米至3米不等長的方鐵條從模具庫裏提出來,在承臺上擺出要造的構件形狀。這些鐵條叫“磁性邊模”,有強磁,可牢牢吸在承臺上。5分鐘後,長6.32米、寬2.54米的長方形出現了。
“這就是製造疊合樓板的模子。”陳奇説,控制系統根據設計數據排列模具,變換陣形最多只需要8分鐘,精度達到毫米級。
機械臂邊的自動鋼筋彎折機,以1秒1節的速度將小拇指粗的鋼筋折彎。工人用細鋼絲將鋼筋綁成骨架,放進模子。如果做的是墻體構件,還要預埋電氣線盒與線管。這是生産線上為數不多要用到人力的地方。
接著,承臺行至澆築工位。行吊上圓筒料斗裏的混凝土,傾倒入方形送料機。工人按動遙控器,送料機將混凝土勻速鋪灑到模具中。接著,承臺開始以每分鐘100多次的頻率振動,模具中的混凝土迅速變得均勻、平整。此時,距第一道工序過去約30分鐘。
已具雛形的構件隨後送到養護窯。養護窯裏有60個艙位,每個艙位約一人高,承臺進入,艙門關閉。陳奇介紹説,裏面120℃的蒸汽以1.2兆帕(約11.8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力“烤”驗著疊合樓板。5個小時後,這個疊合樓板出窯,被吊運至堆場上“睡”上28天至“筋骨強壯”,即可投用。
記者在堆場上看到,堆放著的墻板、疊合樓板及陽臺、樓梯、預製梁、預製柱等各式“房屋零部件”光滑平整,可直接刷漆或貼磚。有的構件還帶有保溫夾層,用這種構件建房,冬暖夏涼。
建築業迎來新時代
現代化的工廠,將給傳統的建築業帶來什麼?
眼下,湖北建築業産總值突破1.5萬億元,從業人員200多萬人。建築行業仍是“人海戰術”,施工速度和品質高度依賴工人的熟練度。隨著老一代建築工人退休,環保、安全、品質要求日益提高,高消耗、高污染、人力密集的傳統模式面臨巨大挑戰。
裝配式建築,成為建築業轉型發展的路徑之一。寶業公司介紹説,工廠生産的構件都有裝配插頭和套筒,裝配後在套筒裏灌入高強度混凝土,將構件牢牢連在一起。“可抗7級地震,不輸傳統房屋。”
用傳統方法,3天建一層樓需要30個工人。裝配式造樓,只需要10個工人。陳奇透露,經過工地對比試驗,相比傳統建造方式,裝配式建築減少用水量60%,減少建築垃圾70%,節省人工40%,工期縮短30%。不僅如此,工廠化製造的構件,規格精準,品質穩定,沒有開裂、空鼓等缺陷,使用壽命更長,這其中節約的綜合效益不可估量。
發達國家二戰後興起裝配式建築。如今,工廠預製、現場裝配的建造方式在這些國家已是常態。近年來,我國裝配式建築迅速升溫。
“裝配式建築不僅改變了現場施工方式,也讓信息技術深度介入建築業。”湖北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比如運用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裝配式建築的設計、製造、施工等信息匯集到數據庫,便於相關單位共享數據庫高效協同。構件的預埋晶片或二維碼,可追溯每塊構件的來源、去向。
在湖北,得益於政策支持,中建三局、美好集團、山河集團等一批建築強企紛紛投身裝配式建築行業。到去年,包括東西湖的壹品瀾灣項目、興業路上的名流世家等裝配式建築已達200多萬平方米。
目前,湖北省已建、在建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40個,其中已建成21個,年産構件可滿足1000萬平方米建築工程需要。業內人士信心十足:裝配式建築市場前景看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一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