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8個月,武漢漢江流域生態環境終於摸清了。2月28日,從湖北省地質調查院獲悉,武漢市漢江沿岸及南岸湖泊首次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結果出爐,漢江及南岸主要湖泊水質呈現持續向好態勢。
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2021年,為摸清武漢市內漢江流域生態環境底細,落實長江大保護髮展戰略,在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組織實施下,省地質調查院承擔了武漢市漢江流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對武漢市內漢江兩岸2公里以內範圍及漢江南岸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漢江Ⅱ類、Ⅲ類水質佔比達53.33%,保持較為穩定。後官湖、三角湖等主要湖泊的水質Ⅱ、Ⅲ類佔比為76.00%,較前幾年水質有了較大提升。但受湖泊周邊的農業生産以及居民生活用水排放的影響,部分城中湖泊月湖、墨水湖、龍陽湖的重金屬及總磷指標超標,水質為V類、劣V類,枯水期存在劣化現象。
土壤品質方面。漢江沿岸帶的土壤以鹼性為主(pH平均值7.14),土壤品質以良好和中等為主,面積佔比為72.61%。優質土壤面積佔比為17.87%,主要分佈在漢江兩岸以及長河一帶。此外,受地形地貌和成土母質影響,漢江沿岸帶生態地質脆弱。
省地質調查院基礎地質調查中心主任李朋介紹,受一系列生態修復舉措影響,長江、漢江與後官湖等湖泊構成了一個連通性良好的生態體系,有利於生態系統內物種的遷徙和物質的交換,提升了生態系統品質,促進了漢江沿岸帶生態格局的優化改善。
省地質調查院稱,此次調查查明瞭漢江沿岸帶生態地質本底,將為該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綠色發展提供重要參考。(湖北日報記者林晶、通訊員王歡、翁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