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美國做訪問學者的市第五醫院運動醫學科青年學者萬大千的研究成果《基於上轉換納米粒子動態監測幹細胞移植在大動物骨缺損治療中的實驗研究》被美國化學學會頂級期刊《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雜誌全文刊載。其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使用雙源CT動態實時觀測,這項歷時3年的研究填補了世界上本領域的空白。在分子影像醫學研究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為攻克幹細胞治療骨缺損的轉歸和濃度等難題提供了極具轉化價值的臨床思路,有望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以其安全、清潔及廉價的優勢造福于更多的骨不連患者。
在上海交通大學戴尅戎院士領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影像科副教授艾松濤等專家團隊的指導下,萬大千博士等人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檢測手段,包括使用表面修飾技術增迦納米顆粒生物相容性和被細胞吞噬量,使用雙能CT成像技術完成活體幹細胞示蹤,由此獲得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創新基金的支持。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表面修飾的納米顆粒的吸收量高達每細胞255pg的量,並且在兩周之後未見明顯減少。此同時,修飾過的納米顆粒,對細胞的活性、毒性和細胞的週期,以及對脊髓間充質幹細胞的成骨、成軟骨和成脂分化能力均沒有顯著影響。研究證明,稀土納米顆粒標記後細胞中的可探測時間達14天,保證了對幹細胞的長期觀察。本次研究還表明,納米顆粒可望成為一種潛在的細胞納米探針,在無創、實時觀察幹細胞在組織修復過程中,為觀察和研究幹細胞治療機制帶來一種新穎且直觀的檢測手段。
據世衛組織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00萬病人因骨缺損、骨不連、骨壞死等並發癥,需要進行骨移植修復和骨重建治療。在組織工程及骨缺損修復領域,幹細胞的移植治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時,在臨床試驗中,幹細胞移植也被廣泛應用,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對植入幹細胞的位置和局部濃度的實時、無損的示蹤仍舊是擺在醫生及科研工作面前的難題。CT是除X射線檢查以外的對骨骼系統檢查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尤其對於骨皮質、骨痂等高密度物質顯示效果最佳。CT成像具有高空間解析度(50-200μm)、圖像採集時間短、費用相對低廉、可整體成像等特點。尤其是雙能CT的出現為活細胞的在體示蹤提供了一個新的手段。針對這一問題,萬大千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檢測手段,包括使用表面修飾技術以提高納米顆粒生物相容性和被細胞吞噬量,使用雙能CT成像技術完成活體幹細胞示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