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距離春耕還有一段時間,但是富錦市氣象局裏卻是一派忙碌的景象。科技人員忙於將各種數據匯總、統計、分析的同時,還要接待絡繹不絕的農民來訪,這些來訪者都是希望了解今年春播期的氣溫、降水等天氣趨勢,以便在接下來的選種、育秧等環節上做到心中有數。
如今,在備春耕前了解天氣情況已經成了當地種糧大戶們必不可少的功課。
玉米種植大戶劉義坤説:“從種到收,我都是氣象局的常客,每到關鍵農時,都離不開氣象信息的幫助。”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由於科學使用氣象預報,有效避免不利天氣的影響,他的農作物畝産可提高30%以上。
富錦市氣象局局長孫勝陽説:“針對今年的春耕,富錦市氣象局把氣象為農服務從過去種到收的常規服務進一步深化,引進社會企業和社會化服務,從氣候角度對農産品生産的過程進行記錄。比如一株水稻,我們將記錄它從播種到收穫的全程氣候條件、水肥情況。當這株水稻收穫並被加工成大米上市後,它就成為一份全程可追溯的産品,並附帶了氣候品質評價,由此進一步提升農産品的品牌效益和附加值。”
在富錦氣象保障現代農業試驗基地,各類現代化的氣象監測設備令人目不暇接。“這些監測儀器就好比農民種田的‘順風耳’和‘千里眼’。”孫勝陽指著身邊的儀器説,“這臺沃度監測系統好似人的呼吸系統,可監測水稻的呼吸強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濃度,用於遴選適合本地生態系統的水稻品種;而這個是太陽分光輻射儀,它就像人體的皮膚屏障,對紫外線很敏感,可實時監測紫外線強度,為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稻生長影響提供可靠依據。”
如今的氣象部門已經從農業生産的“哨兵”變成了糧食豐産豐收的“保護神”。
地處三江平原的富錦市每到春季極易發生水稻低溫冷害。富錦市氣象局於是聯合省農科院和大慶農科院等科研部門開展試驗,通過收集氣象資料,以人工氣候箱模擬當地的氣象條件,試驗在水稻即將發生冷害時,通過加高水層、進行水肥管理等措施減少冷害對水稻造成的危害並取得成功。現在,他們將科研成果介紹給當地的水稻種植戶已經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黑龍江省氣象現代化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做好氣象保障現代農業發展已經成為全省氣象工作的重要任務。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及智慧氣象服務工程、生態農業與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基層氣象臺站建設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取得積極進展併發揮顯著效益。今年,黑龍江省將繼續強化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預報、氣候品質評估服務、農業保險服務,拓展面向品質興農、品牌強農的新型氣象服務。圍繞農業防災減災救災,黑龍江省將推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向農村延伸,建立進村入戶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傳播機制和責任體系,提高天氣影響農事的精細化預報水準。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為縣域村莊規劃設計、農業結構調整、鄉村生態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支撐,並優先構建貧困地區鄉鎮全覆蓋的氣象災害監測網,強化貧困地區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記者 賈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