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rchDaily2018中國年度建築大獎揭曉,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新館獲獎。另外兩個獲獎項目為上海八分園美術館和蘇州東原千潯社區中心。
ArchDaily被譽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建築網站,自3月14日至28日,網站共收到23萬張選票,評選出ArchDaily2018中國年度建築大獎。ArchDaily 的讀者大多為建築界從業人員,他們在 ArchDaily.cn 網站于2017年間發佈的逾300個中國建築項目中,最終選出三個最具代表性的項目,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新館位列其中。
據了解,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新館于2014年9月開工,2015年8月正式開館。該館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何鏡堂院士主創設計,飽含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歷史意義。陳列館新館選址于現存原日軍本部大樓遺址東南,鐵路專用線以東。為了降低其高度及減少體量感,把建築體塊斜插入基地之中。下沉的入口場地過濾了城市街道的影響,讓廣場成為一個可供集會的紀念性場地。建築以消隱、低調而有力的方式介入到場地之中,最終與場所及周邊區域形成一個新的整體氛圍,試圖用一種平靜的態度表達對這段反人類歷史的反思。“黑匣”的外形象徵建築即為記載真相的容器,在室內外的格局處理上有部分“留白”,為人們對事件的解讀提供物理和思想上的空間。造型簡約的幾何體與場地中寂靜蒼茫的氣質共鳴,從而營造了讓人印象深刻的力量感,而非壓抑感。為了消解新建建築體量對場地的壓抑,建築師把主要的展示空間沉入地下,“碎裂”的“黑匣”傾側于塌陷的場地之上,黑灰色的屋面成為廣場地面的延伸。從本部辦公樓前的廣場向東邊望去,陳列館仿佛只是地形上的些微起伏,雖然是人工的幾何體,卻又像是自然形成的大地景觀。裂縫的存在讓“黑匣”在整體中帶有微小的變化,包括形體、色彩和材質,這些細節為建築在環境中的消隱提供了支持。
同時,主創團隊在設計陳列館新館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始建於1933年,他們犯下了細菌戰、人體實驗等戰爭罪行。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七三一部隊敗逃之際炸毀了大部分建築,形成了當時遺址的整體格局。由於城市的快速發展,遺址周圍已經是平房中心區域。首先,設計團隊為了界定好陳列館範圍與城市的關係,既要“合”又要“脫”。在總體設計中,恢復了原有的路網框架,除了遺址的部分,還採用了灰色調子的碎石鋪地,很清晰地界定了遺址和周邊場地的關係。其次,主創團隊還在場地東邊設計了街邊公園,利用綠地公園將遺址與周邊的城市分離,縮小周圍的空間形態與其形成的巨大反差,以期形成良好的過渡環境。最後,在場地內以保護原有遺跡為原則,設計專用導遊線路,同時恢復七三一部隊時期原有路網及周邊的圍墻作為場地設計的記憶框架,有選擇性地還原已有的歷史場景。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新館自2015年8月15日開館至今,已接待了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觀眾近300萬人次,今年清明節期間每天參觀人數超萬人。(胡明紅 記者 王鴻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