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近日,經過地道龍江五星湖基地農業專家多年的技術攻關,全新水稻品種“初香粳1號”正式研發成功,據了解,新品種適合黑龍江省第二、第三積溫帶種植,同時具有食味值高、堊白率低、抗倒伏、抗寒的優點。此品種將於2018年在地道龍江基地之一“紅旗嶺農場”推廣性種植20000畝,同時將於2018年秋季推向市場,為廣大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食米體驗。
地道龍江早在成立之初,就創立了業界全新的“産業鏈+”發展模式,即整合上下游全産業鏈的優勢資源,通過供給側端的産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技術創新三位一體式的創新化改造,用創新驅動實現“1+2+3>6”的真正六次産業融合,最終達到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産業增質的綜合社會效益。
經過近三年的産業鏈深耕,地道龍江完成了産業鏈細節的梳理和整合,實現了立足黑龍江綠色食品資源的全品類、全渠道開發,完成了覆蓋全産業鏈的標準制定。與此同時,地道龍江管理團隊深刻意識到黑龍江綠色食品業在産品品種,尤其是佔據行業絕對大頭的主糧品種上的創新缺失和創新意識不足問題。拿黑龍江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五常大米來説,在經過多年的大面積種植和推廣後,稻花香品種出現了嚴重的退化現象,成米外形、口感等消費體驗均連年下降,市場反應普遍不如以前。
另一方面,稻花香品種對産地光照、積溫等自然條件有著苛刻的要求,只有黑龍江第一積溫帶內的五常、肇源等地具備種植條件,無法進行大面積推廣,導致了市場供求不平衡的局面長期得不到解決,造假現象屢禁不絕。
好産品才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但好産品離不開過硬的技術保障和創新保障。地道龍江為滿足消費者在主糧消費上的品質化、營養化和體驗化的迫切需求,鼓勵聯合生産基地股東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員,結合黑龍江獨特的黑土地資源優勢,用近五年的時間通過育種、試種和改良,終於成功推出了“初香粳1號”水稻品種,填補了黑龍江高端香米主産區受積溫帶限制的市場空白,成為創新驅動農業發展,贏得市場競爭優勢的經典案例。
初香粳1號水稻地域適應性強,在黑龍江省第二、三積溫帶上都能種植;因其秸稈強度高、抗倒伏、抗寒、抗病性強的特性,一般公頃産量在8一9噸,有10噸增産潛力,且出米率也高於其他品種。從外觀上來看,初香粳1號大米粒型比五常稻花香2號稍細一點,但米質可與五常稻花香2號媲美,且米粒外表透明,少腹斑、芯斑,煮熟口感軟硬適用,富有彈性,粘性好,剩飯不回生,營養價值豐富。
地道龍江在産品創新的同時,還在服務、體驗和渠道建設上進行了很多大膽創新,將創新深入了企業的方方面面。正如地道龍江創始人袁峰所説,地道龍江的發展之道就是:創新立業,品質立本,標準立市。(文 鄢碩 編輯 劉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