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我從1955年就開始在這一帶打漁,已經打了63年了,但一直沒有注意到這些石雕,直到前兩天河床乾涸,水位下降才發現這些石雕。”提供石柱線索的哈爾濱依蘭縣打漁人齊福泰説。
5月12日上午,依蘭縣松花江與倭肯河口龍蘭港以東六百五十米處,巴蘭河口對面松花江南岸的沙灘上,驚現7段盤龍石柱。依蘭縣文化部門及時進行實地勘察,並制定打撈計劃。
5月16日八點,打撈設備已準備就緒,工作人員開始打撈。經過八個多小時的工作,石柱已被陸續打撈上岸。這些石柱共有七段,石柱上雕刻著盤龍,包括龍頭、龍須、龍鱗等部位全部雕刻飽滿細節清晰,石柱上還刻有雲紋,目測七段石柱直徑在60公分左右,長度在2米左右。
盤龍石柱打撈上岸。郝政焱 褚心睿 攝
盤龍石柱。郝政焱 褚心睿 攝
龍頭細節清晰。郝政焱 褚心睿 攝
2017年4月份,依蘭縣在牡丹江中一次性打撈出300余件物品,其中包含了清朝的“九孔透龍碑”等有價值的文物、刻有依蘭地方誌的碑文等,這些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史學研究價值。
據了解,依蘭縣是一座歷史古城,建制以來有著12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渤海國時期。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依蘭縣共發現文物遺跡194處,包括五國城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城子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
目前七段盤龍石柱已安置妥當,依蘭縣將邀請專家做鑒定,如果確定為文物將進行進一步保護。(文 郝政焱 褚心睿 編輯 劉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