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孝蘭21年的教育之路上,歷經教師、班主任、中層幹部、校長等多個崗位。作為校長,她凝聚人心,提高品質,改變了一所薄弱學校面貌,歷經千辛萬苦建起了留守兒童學校,用大愛為貧困留守兒童撐起了一個家。
阿城區東方紅學校校長王孝蘭。
學生參與勞動。
建寄宿制學校為留守兒童建起一個家
2015年3月,作為後備幹部的王孝蘭被派到阿城區東方紅學校任校長。這是一所一貫制學校,也是城區的薄弱學校,學校地理位置偏遠,學區是學校周圍的一片棚戶區,居民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社會低收入人群,生源不足始終是學校發展的最大瓶頸,到任時全校學生僅100人。王孝蘭堅定要改變這所學校,首先從改善辦學條件做起。一個學期她在工地摸爬滾打,學會了監工,學會了談判,終於把一個漂亮學校建起來了。
條件改善了,她又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建寄宿制學校,改變生源困境。一開始,反對聲不絕於耳,她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把學前班只招上6個學生的情況通報給大家,終於統一了老師們的思想,變反對為理解和支持。跑政策、跑資金、改建宿舍、買學生床、維修衛生間、更換食堂鍋灶……她忙碌著,卻樂此不疲。在阿城區教育局扶持下,2016年9月,阿城區東方紅學校面向全區正式招收住宿生,學校也轉制為阿城區首家留守兒童學校,目前,現有住宿生105人,全校學生人數也增長到了260人。
為孩子們尋找精神之根讓孩子自信陽光地生活
留守兒童大多缺少家庭溫暖,為了讓這些孩子精神上不荒蕪,內心裏不空虛,王孝蘭領著全體師生為孩子們尋找精神之根。學校缺少資金,他們自己動手裝點校園:塗鴉墻讓孩子天性得以充分發揮,開放式讀書區更是成為校園裏一抹靈動的風景,每個走廊都有以博學、雅行和勵志為主題的宣傳內容,每個班級都有賦予生命內涵的樹主題形象墻,每個宿舍都有溫馨和諧的主題畫……這些都是老師們一筆一筆畫上去,一字一字寫上去的。“無論什麼樣的孩子,都會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未來”,正是為了這樸素的目標,她和老師們付出了無數不為人知的堅持。
針對留守兒童膽怯、不自信的現象,王孝蘭對全校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改變學生的氣質,就是教育的成功。她向全校師生徵集校徽、開設國學校本課、組織“開筆禮”、舉辦“君子節”,組織學生欣賞交響音樂會、童話劇表演,參觀省重點高中尋找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學校排練的舞蹈《留住愛守著夢》登上了哈爾濱市少年宮的舞臺,100人的街舞表演在全區運動會上大放光芒。“相信孩子多優秀,他們就會變得有多優秀”。就是這一次次的相信,讓孩子們的視野寬了,眼睛亮了,變得自信和陽光起來。
拄拐杖堅持上課的英語老師。
嘔心育學子仁愛寫忠誠
據學校統計,全校學生中單親家庭孩子達到了65%,家長有正式工作的不超過10人,由於常年缺少學習和生活上的監管,很多學生學習成績特別差。王孝蘭深深知道:教學品質是學校生存的生命線,要改變一所學校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提高教學品質迫在眉睫。她深入課堂聽課指導課堂教學、領著老師每週一次集體備課、帶頭組織各學科教研活動、倡導師生大量讀書、認真開展研究性學習,她用滿腔熱忱感染著每一位老師。
為了更好地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她先後派出10名教師到北京、江蘇等地學習培訓,僅教師培訓這一項,就接近全年經費的六分之一。培訓回來的教師做報告、上研討課,把先進理念和做法傳遞給其他教師。慢慢地,教師的積極性高了,研究氛圍濃了,課堂教學也有了新起色。
為了讓老師重視教學工作,她又在教師評價上動起了腦筋。研究制定了《阿城區東方紅學校教學考核細則》,權重側重於每名教師的教學成績,敦促教師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教學品質上來。2016年小學六年級畢業考試,學生語數外三科總分較前一學年提高了30多分。2017年中考,全校雖然僅有12名畢業生,但420分以上的學生達到4人,高中錄取率達到了100%。家長們激動地給學校送來了錦旗,“嘔心育學子仁愛寫忠誠”,家長的評價正是王孝蘭和她的老師們敬業奉獻的真實寫照。
築暖巢而棲雛燕澤甘霖以護新枝
留守兒童需要老師付出更多關愛。免費為學生輔導功課、義務看護學生寫作業,為孩子們剪指甲、梳小辮、扦褲腳,領著學生洗澡、理髮,這些都成了尋常事,為了管理這些孩子,王孝蘭和老師們吃住都在學校。
就是這樣一個樸素、樂觀、充滿愛心的園丁團隊,用師愛的美好,緩解著家長的惦念,慰藉著孩子的孤單,用心經營著知識的殿堂、心靈的家園。王孝蘭深知未來的路還會有更多的艱辛與磨礪,但她信心滿滿地説,要帶領著老師們不斷錘鍊教書育人本領、在教育上不忘初心,在教學上精益求精,用智慧與擔當經營好這所學校,為孩子們的美好未來撐起一片燦爛的晴空。(記者 姜姍姍 王忠岩 霍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