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調解員調出“案結事好”
黑龍江日報  2018-07-03 14:39:58

  張某買了一處房産,落戶到母親名下。後來,他身患食道癌,急需錢看病,但父母不同意賣房。一氣之下,他將父母訴至讓胡路區法院。法官認為此案調解效果要勝於訴訟,於是將此案轉到“華姐調解室”。幾天裏,“華姐”分別和張某及其父母設身處地談情説理。“心結”解開,一家人將該房産公證給張某之子,並共同籌措看病錢。

  “華姐”叫涂江華,是大慶市讓胡路區法院的“金牌調解員”。她不辭辛苦不怕麻煩,為當事人做了很多“案結事好”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2016年3月至今年4月,以她名字命名的“華姐調解室”共收到立案庭或業務庭轉辦案件1875件,其中1161起案件成功調解,調解率達62%。

  按照黑龍江省大慶市中級人民法院、大慶市司法局聯合出臺的《關於建立人民調解員、人民陪審員、司法協助員“三員合一”隊伍的意見(試行)》要求,讓胡路區法院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矛盾化解。目前,該院向市中級人民法院報備“三員合一”人員119人,包括社區綜治人員、網格人員及志願服務者。設立“三員合一”管理辦公室,建立涉及建設工程、醫療、心理諮詢、物業等行業和專業領域的專業庫,可為法官提供專業參考意見。在司法送達、訴訟調解、信訪維穩等工作中,由法官助理聯繫“三員合一”管理辦公室,確定適合人選參與輔助司法工作。119名“三員合一”人員與法官建立結對聯繫,他們在開展工作中遇到法律問題,由法官隨時提供解答。

  開展特色調解工作。推行法官“坐班”調解,由1名員額法官到訴訟服務中心對人民調解員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專業意見,為訴訟案件當事人評估舉證不能、訴訟時效、執行不利等可能存在的訴訟風險,提示當事人謹慎選擇糾紛解決方式。推行律師“值周”調解,由司法局每週指派2名律師駐院接受當事人諮詢,提供法律幫助,並適時參與人民調解工作。由司法局指派11名人民調解員組建“華姐調解室”,其中3人常駐法院工作,主要負責訴前及訴中案件的調解工作。案件審理過程中,承辦人只要認為存在調解可能的,無論案情、法律關係是否複雜,可隨時轉交“華姐調解室”。對接“趙大媽調解室”,由熟悉社區工作的“趙大媽”與乘風法庭訴調對接,每年通過非訴調解途徑化解矛盾糾紛百餘件。開展特邀調解,吸納大慶師範學院法學院、西賓街道怡園社區為特邀調解組織,與大慶師範學院法學院建立示範實習基地,促進法學研究與司法實踐深度融合。

  建立糾紛解決協助平臺,道路交通糾紛處理平臺。在龍崗分局設立遠程調解辦公場所,安裝“和為貴人民調解系統”,專門負責處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等簡易賠償糾紛,法院可派員與警察、律師及當事人建立視頻聯繫,遠程調處糾紛。公益援助平臺。在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市愛心傳遞志願者協會支持下成立益家人援助室,對涉訴案件的困難家庭、失學兒童、單親家庭的未成年人進行公益援助。今年3月以來,已分別為4名單親家庭幼兒、1個困難家庭提供了幫助。企業協助調解平臺。與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及其下屬部門建立聯繫,對涉及企業員工的民事糾紛,確有必要的由立案庭發出“處理糾紛協調函”並登記在冊,由企業出面協助調解,調解不成的由立案庭正常立案。“一站式”巡迴解紛平臺。乘風法庭開展巡迴審判工作,調解工作多管齊下;喇嘛甸法庭形成縱向庭、站、點、員“四位一體”,橫向以法庭為中心,黨委政府、牧場、各村屯、轄區部分企業協調配合的大調解網絡;三個派出法庭在轄區建立了包括13個調解點、3個駐村調解站的便民調解網絡,推動矛盾糾紛一站式解決。(記者 李飛)

編輯: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