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開始創業,2008年創建公司,開展種植、養殖、加工和銷售,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1.65億,資産8650萬元,公司被評為農業産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全國主食加工示範企業——這是張雪松的一個簡單的創業履歷。從擺地攤、賣服裝開始,當有了一些積蓄和做生意的經驗後,張雪松激發創辦企業、做更大事業的夢想。一天,他無意中看到肇州縣商場門前圍了好多人,一位老太太正在賣瓜子,人們搶著買時,他眼前一亮,這不是很好的商機嗎?張雪松決定用小瓜子,敲開市場的大門。
張雪松把創業的目光瞄準了肇州瓜子、雜糧、禽蛋等土特産品。剛建廠時,種植、養殖、加工、包裝和銷售等一系列問題迎面而來。沒有專業知識,缺少辦廠經驗,但張雪松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不懂就問,失敗了從頭再來。
目前,“老街基”産品有八大系列、160多個品種的包裝,從樣式到文字都是他在電腦前一個一個研發出來的,每一款都透著綠色、文化、時尚、健康,洋溢著濃濃的龍江味道。為了把産品銷售出去,張雪松常常用自行車馱著幾百斤的貨,四處奔走,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市場做起來了,“老街基”土特産獲得國家綠色産品、無公害産品和地理標誌産品認證。龍江的土特産被擺上了大都市的貨架,並邁入國際綠色食品博覽會的殿堂。目前,公司在大慶、哈爾濱等地建立旗艦店4家、直營店12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立連鎖店100多家,並開通了電子商務,實現了産品全程可追溯,産品的知名度、市場佔有率和消費者滿意度不斷提升。
幾年來,張雪松多次參加現代企業管理培訓,還自修了工業設計、農産品加工、循環經濟、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知識,用知識推動企業成功邁出了三大步:一是建基地,成立專業合作社,建設了葵花、穀子、雜糧、糯玉米、紅高粱和散養家禽六個生産基地;組建了葵花子、蔬菜、雜糧和禽蛋四個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近2000人。二是上加工,延伸産業鏈條,建設了蔬菜、鮮食玉米等加工項目,完善了脫水蔬菜和玉米漿加工兩條生産線,擁有了先進的生産車間、廠房、庫房、冷藏冷儲設施和現代化的實驗室,特色農産品年綜合生産能力7萬多噸,形成了“種植(養殖)—加工—有機肥—種植(養殖)”完整的循環經濟産業鏈條。三是強管理,深化企業改革,向現代企業邁進。
為踐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張雪松採取訂單模式扶持貧困農民發展特色産業,一年訂單達1.3萬畝,輻射周邊6個鄉鎮近百個村屯,帶動貧困農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