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龍泉木瓦匠放膽闖“江湖”
哈爾濱日報  2018-08-13 16:28:11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龍泉鎮福鄉村,位於風景秀美的壹臺山下。村莊的主街兩側,建有三四十棟漂亮小樓,這些樓房的主人,絕大多數是外出務工人員。福鄉村民風純樸、豐衣足食。昔日土中刨食的莊戶人,大踏步走出鄉野,改善了生活,改變了觀念,風生水起地融入了外面的世界。當地人説:“龍泉鎮是一塊富有靈性的土地。飛龍上天,才能行雲布雨。人行千里,才能幹一番事業。”

  龍泉鎮位於巴彥縣城東北部,共有5個行政村、38個自然屯,耕地面積131785畝,人口28436人。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傳統農業與勞務收入。2017年,這個鎮共有10135人外出務工,佔勞動力的61%,人均收入達到13450元。

  龍泉鎮的農民素有外出闖蕩的傳統。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人開始陸續走出鄉間。今年52歲的張國民,原是福鄉村王鄉屯農民。1984年,高中畢業的張國民抱著幹一番事業的雄心離開家鄉。最初,他憑藉木工手藝謀生,後來他發現了商機,利用手頭有限的積蓄辦起一家勞務輸出公司。經過30多年努力,張國民的事業十分紅火,“外地有影響,家鄉有威望”。在他的謀劃下,先後轉移龍泉鎮的勞動力2000余人。這些人中,有的遠赴俄羅斯邊疆地區打工,有的到省城、建三江農場承包建築工程。這些農民工掙到了現錢、開闊了視野,先後在家鄉建起了300多座磚瓦房。一些敢闖敢拼者,更是當上了大小老闆,領著家鄉人開闢新“戰場”。講誠信、重親情,肯為老鄉出頭,張國民本人受到了農民工的信任和擁護。

  平泉村的張繼瑞,原本也是個木工,後來摸出行裏的門道,開始勇闖“江湖”。張繼瑞從小包工幹起,膽量越來越大,後來索性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生意一直很紅火,只要有大活兒,他都專門到龍泉鎮招工。鄉里鄉親的,喊一嗓子就好使,大家也都樂意跟著他幹。鎮裏的人説:“在家鄉人組織的團隊裏打工,不僅工資有保障,工友們也能相互照應,遇到個大事小情,更是容易溝通。”東拉屯的邵輝在張繼瑞的工地打工,去年的一天,忽然接到家人的電話,得知母親在家裏把腿摔壞了。邵輝急得滿頭是汗。聽到消息,張繼瑞二話不説,立即發動汽車,帶著邵輝從海拉爾往回趕。到了東拉屯,天色已晚,張繼瑞顧不上休息,連夜將邵輝的母親送往省城就醫。“東家”有情有義,邵輝一家十分感動。

  政府撐腰  後盾是咱“娘家人”

  數量龐大的農民外出務工,嘗到了甜頭。對於龍泉鎮黨委、鎮政府來説,調動農民創收積極性,保護其合法權益刻不容緩。

  為了給外出務工人員撐腰打氣,鎮裏著實下了一番功夫,其中最要緊的措施,便是強化服務意識,由原先的建卡立冊動態管理,向“互聯網+動態服務”延伸。鎮裏在利用網絡發佈各類人才就業信息,做好“紅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服務手段。近年來,鎮裏通過捕捉外出務工成功人士的信息,樹立典型和樣板,引導農民外出創收。鎮裏還完善機制,幫助家鄉農民工就業維權。僅最近兩年,就化解了大的經濟糾紛5起,幫助農民工討薪1500萬元。

  “我們出門在外,就擔心有閃失。有了‘娘家’撐腰,還怕個啥呢?”一名跑單打工的農民,在拿到險些打了水漂的工錢後,眼淚汪汪地説。有了政府撐腰,當地農民打工的勁頭更足。外出賺錢,受人尊重,有勞動能力的人,如果懶在家裏“泡蘑菇”,遭人白眼,自己都覺得沒面子。“一心一意地致富,村容村貌也得到改觀,留守在家的人,都更注重環境衛生。人勤風氣變,正能量也上來了。”對於鎮裏的變化,土生土長的鎮黨委秘書馬春龍深有體會。

  男人們外出打工,婦女們也不閒著。如今,龍泉鎮的“半邊天”,許多成了季節工。有人春秋兩季組織姐妹團,到建三江等地插秧、收稻,也有人到城裏的飯店當服務員,或是風塵僕僕站街,當起了油工、粉刷工。“農村人肯吃苦,現在的人工費又直個勁兒上漲,俺們憑本事掙錢,可一點兒不比老爺們差。”經濟上有了靠山,龍泉鎮的農家女底氣更足。

  感恩反哺  “背包客”的故鄉情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批農民離開土地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闖出一片天地、有了一定實力後,究竟如何回報家鄉?龍泉人用自身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生長于這片熱土,必懷感恩之心。”今年42歲的程義秋,年輕時離開龍泉,到省城學習修車技術,後來留哈創業取得了成功。2013年,程義秋回到家鄉,擔任了平泉村黨支部書記。面對狹窄泥濘的村屯道路、低矮破爛的茅草房,程義秋發誓要徹底改變村裏的面貌,在他的帶領下,當年的秋收前,全村搶修鋪墊了高標準沙石路11公里,總共投資40多萬元。隨後,程義秋先後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為村裏修了2座橋、52個排水涵……眼瞅著5年時間過去,平泉村道路通暢、房屋寬敞、街道整齊乾淨,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們説“沒有小程書記,就沒有平泉村的今天”。

  巴彥縣東洋建築公司第十公司總經理馬學,原本是龍泉鎮福鄉村農民。當兵復員後,投身於建築行業。經過十幾年打拼,馬學的公司已經成為縣內建築行業的領頭羊,在公司打工的300多名農民工,絕大多數來自龍泉。馬學每年為村裏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整修道路,清運冰雪。對鎮裏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他也經常前去慰問。

  目前龍泉鎮的農民,搬到巴彥縣城定居的已達三分之一,少部分人更是舉家搬遷到了哈爾濱、大慶、綏化等城市。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大量的外出者紛紛返鄉,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手裏拎的城市年貨,都成為鎮裏的一道風景。過了正月十六以後,成群結夥的“背包客”便陸續離家,流散于天南地北。由於外出務工人員的拉動,鎮裏人的消費水準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人無論走出多遠,總是不該忘本,何況自己的一些親人,還留守于這片土地。平泉村的馬春江,今年42歲,目前一家3口在哈市定居,買了商品房。馬春江在工地打過工,跑市場賣過盒飯,後來開起了計程車,變成了省城人。逢年過節回到龍泉,馬春江喜歡在村裏四處轉悠,慰問父老鄉親,每當回城時總是戀戀不捨。(記者 王曉東 )

編輯:呂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