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林多措並舉確保秸稈利用有實效
黑龍江日報  2018-09-17 11:14:16

  “禁燒令”為何難阻田間火苗?説到底是秸稈失去了原有作為百姓家中燃料的價值,露天焚燒、隨意遺棄成為最便捷、最省錢的處理方式。“堵”不如“疏”,在綏化市北林區,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焚燒秸稈的問題,區委區政府不斷探索秸稈綜合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徑,在增加秸稈附加值、變廢為寶上下起了功夫。

  據了解,該區把秸稈禁燒和秸稈綜合利用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加快推進秸稈肥料化、能源化、燃料化、原料化、飼料化“五化”模式路徑的探索。通過耙漿整地對比種植、秸稈漚肥現場展示、生物質鍋爐入戶簽約、深翻整地增産達效等形式,用眼見為實引導農民自發使用新技術,全力構建生態、高效、增值的秸稈利用産業化體系。通過這些舉措,不僅把田間負擔變為有價之寶,也有效解決了秸稈出地難題,實現了秸稈還田和離田間的平衡發展。

  “常規整地做法是使用兩遍殺菌劑,紋枯病平均發病率為14%。而採取耙漿整地技術,在不使用任何殺菌劑的情況下,紋枯病發病率比例降為7%,且對除草、殺蟲、病害效果都非常好。”農民水稻專家孔慶洲告訴記者,秋季耙漿整地的新技術是在秋收後封凍前進行灌水、施肥、打漿、秸稈還田、滅茬、平整,一次性完成全週期機械操作。不但將全秸稈還田並轉化為肥料,還用低溫這一物理方法取代化學藥劑,極大節約了成本,進一步提高了北林區綠色、有機、生態水稻種植的含金量。

  綏勝滿族鎮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把全力推進廢棄秸稈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推行秸稈漚肥還田、粉碎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的必解之題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有力抓手。該鎮富強村開展的玉米秸稈漚肥項目,漚肥坑長95米、寬6米、深6米。按照秸稈量0.85噸、農家肥0.21噸、溝淤黑土0.21噸、腐熟劑2公斤的配比分4層堆制,年可消耗玉米秸稈1350噸。親眼見到秸稈漚肥的初步成效後,村民莫興艷挺高興:“春天時候燒秸稈,屯裏一點都不安全。這麼一搞,老百姓還有肥了,地裏也乾淨了。”

  在紅旗滿族鄉紅四村,村民王本發對村裏新引進的“秸稈固化”項目十分讚賞。“燒秸稈污染空氣,不燒吧出地又困難,這個廠子不用燒,用機器就把它收起來了,做成燃料還能取暖,所以説這個廠子到紅四村來,我們相當歡迎。”據了解,“秸稈固化”是根據農作物秸稈的結構特性,將粉碎後的農作物秸稈壓縮成體積小、密度大、熱值高的燃料的利用方法。秸稈壓成的燃料碳活性好,灰分少,易燃,不産生一氧化碳和含硫氣體,無毒無塵無味,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劉峰 姜恒 記者 程瑤)

編輯:呂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