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注入創新基因打造創業沃土 哈理工科技園為大學生雙創增“質”加“碼”
各式各樣的立體玩偶、造型各異的生活用品、建築模型,甚至是人體骨骼模型……在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8樓一處一人多高的玻璃展臺上,這些新奇“物件”吸引著來來往往的師生駐足觀看。這些物件都出自“小螞蟻3D列印”學生創業團隊之手——如今,這個團隊不但自身獲得了長足發展,還成為了一個小的創業孵化平臺。“以我們現在的實力,完全可以在3D列印領域獲得自己的發展天地。”團隊負責人劉越自信地對記者説。
高起點規劃、高水準雙創、高品質發展,哈爾濱理工大學科技園作為全省第一家國家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基地,通過開展一系列服務大學生“雙創”工作,助力我省大學生創新創業事業更上層樓,已成為助推全省“雙創”工作的重要陣地。以劉越為代表的哈理工創業大學生正在這個“溫室”中發端成長,不斷為我省“雙創”事業增“質”加“碼”。
借力東風創建全方位培育體系
馬帥是哈理工藝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係的學生,在校讀書期間即以一項保溫節能型真空玻璃的實用新型專利在科技園內創辦了鑫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不過在經營公司之初,就遇到不小的挑戰——團隊完全沒有管理經營企業的經驗,專利的成果轉化生産進入市場受阻。
科技園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立即組織創業導師對該公司團隊進行“私人訂制”式的培訓輔導。科技園首先為公司提供企業管理培訓、財務管理培訓以及産品研發銷售推廣等專業輔導服務,讓團隊迅速找準發展方向。根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科技園為公司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解決了團隊“辦公難”問題,同時,協助公司申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緩解初創期資金緊張。保溫節能型真空玻璃完成樣品生産後,科技園協調材料學院實驗室為該産品進行測試,對産品的一些參數和指標做出了調整,並組織專家對該産品推入市場進行了前期的論證及市場調研,制定了該産品産業化的實施方案。
通過服務平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鑫馬科技公司在國內真空玻璃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該項産品已被多家塑鋼建材公司所使用,收穫不錯的經濟效益。
了解到還有眾多學子同馬帥一樣差點止步創業初期,哈理工科技園堅持為投身“雙創”的學子解憂排難——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為雙創學子提供投融資服務,進一步激發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幫助學生企業成功申請創新基金、創業擔保貸款和哈爾濱市大學生創業補貼,成功申請創業扶持資金近50萬元;定期組織省內外多種類型的投融資機構和融資領域專家學者,為創業者提供多門檻、便捷化的投融資服務。
除了資金和政策的幫助,哈理工還針對全校學生展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課程,深挖創新創業潛能,啟發創新創業思路。通過系統化教育課程體系,全面培養學生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應具備的綜合素質能力,使學生創業者掌握創辦公司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
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課程作為全校大學生通識類選修課,對大學生從基礎理論學習轉向實際創新創業提供支撐。學校還聯手友成基金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合作推出了創業啟蒙課,並自主培養專職教師隊伍,建立滲透創新創業教育內容的培訓課程,在課堂上採用創業案例進行教學。
乘勢而上打造雙創實踐“夢想匯”
“小螞蟻3D列印”學生創業團隊是哈理工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平臺當中的“人氣王”。劉越告訴記者,哈理工科技園建設了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國家級“創客空間”、“大學生創新創業谷”等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平臺,為學生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多元化、全要素的孵化服務,而“小螞蟻3D列印”就是孵化器之中的“迷你”孵化器。
“只要有志於3D列印研發和創新創業的在校大學生,都有機會得到在這個團隊中實習、歷練的機會。有的人在這個實驗室實踐中獲得啟發,走向社會後在相關領域成立了公司,也有的人可能在反復試錯後退出這個行業,但無論是哪種結果,都帶領學生完成一次‘雙創’歷練。”劉越告訴記者,“小螞蟻3D列印”學生創業團隊的這種一屆帶一屆延續開展實踐活動的傳統一直都在進行。如今,哈理工專門舉辦一系列3D列印大賽,這幾乎成為每位哈理工創業學子的“入門教程”。
在這樣思路的啟發下,哈理工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谷,併發展成為哈理工科技園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中的重要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創客俱樂部”“創業診室”“綜合技能實訓室”“專業技能實訓室”“實戰模擬室”“創業社區”“眾籌大咖匯”等功能場所。在這裡,學子自發成立眾多雙創小組,體驗創業環境、累積創業案例、孵化創業想法。
哈理工科技園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園不單單為學子提供平臺服務,園區內還有科技企業孵化區、教師科研成果孵化區、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産業化基地。科技園不但是省屬高校第一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全省首批國家級眾創空間和省工業類科技型小微企業孵化基地,還是全國首批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在2018年全國科技孵化企業百強排行榜中,是我省唯一一家國家百強科技孵化企業。
長風破浪産學研助力成果轉化
我省“雙創”導師賈波表示,如何在更好地激發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又能吸引相關企業肯投入、樂投入,從而形成産學研合作鏈條的良性循環,實現合作共贏,是高校在促進技術轉移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的“經濟密碼”。
以“恒濟醫藥”學生創業團隊為代表的哈理工創業團隊,正致力於破解這個密碼。讓大學科研實驗室作為産業基地,讓科研技術、科研成果促進企業發展,推動行業進步,正是“恒濟醫藥”學生創業團隊的發展思路。
“通過創新創業建立起産學研平臺,不僅能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還為在校學生打造實踐平臺,更創造了豐厚的利潤回報,可謂一舉多得。”據該創業團隊指導教師劉欣介紹,我省自然資源豐富,尤其北藥是龍江的一大品牌,分佈廣、品質上乘,很多都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黃芪、人參、刺五加、五味子、柴胡等都具備一定藥用價值,以這些藥材為基礎研發可以飲用的功能性飲料,將會對改善亞健康狀態、抗疲勞有一定功效。通過産品開發,把地方的整個産業鏈帶動起來,促進規範化種植、規模化産出、全口徑行銷,進而形成一條産業鏈,既為人們的健康服務,也為龍江的綠色發展作貢獻。
帶著這樣的希冀,“恒濟醫藥”學生創業組組建了藥學相關專業的指導教師隊伍,同時還邀請企業工程師、技術人員、生産主管加入團隊,為推動科研專業化、産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該團隊成功研製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燈盞花分散片,目前已申請了國家專利,授權之後將和企業聯合推動走向市場。
截至目前,哈理工科技園入駐企業累計500余家,帶動6000余人成功就業。孵化61家大學生創業企業,其中還有1家高新技術企業。(見習記者 徐佳倩 本報記者 衣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