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河口“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紀實
吉林日報  2018-08-16 09:20:36

  原題:路通心暢宜居美——梅河口“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紀實

  吉林日報8月16日訊(記者 隋二龍 趙蓓蓓):8月9日,記者從梅河口市區驅車前往李爐鄉永強村,路面平坦整潔,道路兩側花朵盛開,幾名農民在涼亭內悠閒自得,旁邊的景觀帶宛如一個小花園,形成了一幅恬靜的鄉村山水畫。

  永強村呈現給我們的美麗“顏值”,只是梅河口“四好農村路”建設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梅河口市不斷提升農村公路服務品質,累計投資3.22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313公里,實施農村公路養護大中修工程230公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民脫貧致富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打造精品工程,構建農村路網新格局

  築路永無止境,有路方能振興。

  梅河口市強化農村公路規劃引領,立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及生態興市戰略,主動融入對接全市産業佈局、鎮村規劃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需求,加快建設交通扶貧路、産業致富路、生態旅遊路和平安放心路,建成了20條145公里特色産業道路。

  “一直以來,我們都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早在建設之初,就把農村公路與鄉村規劃、産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等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修建了農村水泥路和瀝青路,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百姓精神面貌也得到有效提升。”梅河口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春翔介紹説。

  好的規劃設計為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提供保障。在建設過程中,梅河口市牢固樹立“高品質建設就是最好的養護”理念,建立“三級督導”體系,努力打造“建設管理精細、品質安全可靠、生態人文協調”的農村公路“品質工程”。

  創新管理,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這條路以前高低不平,拉糧食特別艱難,碰上雨天,滿腳都是泥。”回憶從前,永強村1組村民劉進春感慨萬千。“現在好了,農村公路寬敞整潔,再不用愁運輸糧食了,各種私家車和公交車通到了家門口,出門可方便了,真是路通心寬啊!”

  梅河口市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嬴脫貧攻堅戰的高度,進一步深化農村公路管養機制改革創新,加快完善組織保障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績效考核體系,提升農村公路管理能力。

  保縣道,重鄉道,抓村道。建立了“政府主導、行業主抓、鄉鎮主力、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路政管理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四好農村路”建設主要指標納入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

  依法治路護路。對重點路段採取限行措施,整合八部門聯合執法延伸農村公路治超。

  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觀。把農村公路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出臺了鄉村環境管理辦法,並通過“村規民約”引導鄉村兩級齊抓共管;推進公路沿線鄉鎮村屯“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潔化”“五化”工程;高標準做好路宅分離、路田分離,全市303個村、801個自然屯,主街主路兩側邊溝硬化率達到了70%;整治騎路市場、平交道口,退路進場、退路進廳,設立規範的垃圾點,保障農村公路暢潔綠美舒安。

  聚焦養護工作,扮靚農村公路顏值

  農村公路三分建,七分養。

  在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背後,每天都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與奉獻,他們穿梭于各公路路面,隨時維護髮現的破損路段,清撿邊溝垃圾,檢查路緣石……這些人既是村裏的護路員,又是保潔員,主要負責公路日常養護和保潔等工作。

  為了做好農村公路養護工作,梅河口市採取政府主導、分級負責方式,嚴格落實鄉鎮養護主體責任,通過縣道專養、鄉道分線路、分段養護、村路承包養護等多種因地制宜模式,加快機械化養護進程,春秋兩季村屯投工投勞集中整修,小修保養專業施工,全市農村公路好路率達到82.5%,實現了“有路必養、養必到位”的目標,建設成果得到鞏固,社會效益不斷體現。

  此外,梅河口市建立季節性養護考核評比機制,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推行小修保養制度化、路域環境標準化,落實經常性、及時性養護措施,對全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進行不間斷巡查督查。

  服務經濟發展,路域振興駛入快車道

  道路通,百業興。

  “四好農村路”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改善了農村居住和出行環境,有效帶動了特色種養業、鄉村旅遊業等特色産業發展,為貧困群眾打開了脫貧致富大門。

  村民出得去,遊客進得來。

  在曙光鎮,全長2公里的環形旅遊路連接安全村和永富村,雖然公路不長,但是它卻“吹熱”了當地休閒農業發展,每逢節假日,這裡都有許多遊客前來採摘和觀光,公路附近發展的“農家樂”更是人頭攢動。

  “自從去年路暢通以後,來旅遊的人也多了,不少遊客都喜歡採摘和吃農家飯菜,今年我又擴大了種植面積,預計至少可以多掙5萬元。”安全村5組農家樂負責人趙利國興奮地和記者分享著他的喜悅。

  目前,梅河口市已發展1個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和25個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農業觀光旅遊村。

  不僅如此,依託農村公路,梅河口綠優米水稻基地達到45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達到5.4萬畝,百畝以上棚模蔬菜園區發展到5家,年産值100萬袋以上的食用菌産業基地發展到7個,果樹種植基地達到1500畝,標準化養殖基地發展到221個,為全市産業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支撐。

  從昔日狹窄、坑洼的羊腸小路,到如今寬敞整潔的水泥路,梅河口“四好農村路”的美麗路線正蜿蜒在廣袤“梅城”的田野上……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