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省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從“點”到“站” 打通“最後一公里”
吉林日報  2018-11-27 09:39:15

  原題:回應時代呼喚,傳承發展“楓橋經驗”,我省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從“點”到“站”打通“最後一公里”

  吉林日報11月27日訊(記者 呂航):“孟德子在我們這威望很高,鄰裡之間有啥矛盾,都找他説和,他人特別好,又熱心。”

  説話的是舒蘭市水曲柳鎮錦德村的張春傑,她口中的“孟德子”,是這個村裏的“名人”——孟慶德。

  他是咋出名的呢?還得從他在自家食雜店門口挂上“百姓説事點”的牌子説起……

  近年來,吉林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廳發揮人民調解工作紮根基層、熟悉民情、方便快捷的優勢,把工作觸角向社會末端延伸,把建好用好“百姓説事點”作為新時代傳承發展“楓橋經驗”的有效抓手,打通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最後一公里”。

  尊重民意,因勢利導,“百姓説事點”迅速壯大

  2010年底,舒蘭市司法局朝陽鎮司法所在例行矛盾糾紛排查時,發現很多村民“扎堆”在小賣店閒聊,聚在一起發牢騷、説煩心事。

  “何不利用小賣店設立一個專門説事點,正確引導村民把訴求説出來呢?”回憶起當初設立“百姓説事點”的初衷,舒蘭市司法局副局長秦雪説,讓老百姓通過“嘮家常”的方式,把矛盾糾紛訴求等社情民意反映出來,使各種矛盾糾紛得到及時有效化解。

  2011年,“百姓説事點”在吉林大地猶如雨後春筍迅速生長。截至目前,全省“百姓説事點”已經達到17253個,基本實現全省村、居(社區)全覆蓋。而孟慶德的小食雜店,就是2011年第一批“百姓説事點”中的一個。

  水曲柳鎮錦德村距舒蘭市18公里,交通不算便利,從公路到村裏甚至還有一段泥濘的土路,這個在大門旁懸挂著“百姓説事點”“人民調解工作站”“孟慶德食雜店”三塊牌匾的小屋就成了村民們平時傾訴困難、解決矛盾的好去處。

  “前一陣兒,我遇到麻煩事兒就找的他,最後對方上門賠禮道歉,事情圓滿解決。”68歲的吳玉蓮是孟慶德的鄰居,前不久,她因病住院,當時醫生告訴她住院一週可以報銷85%,於是吳玉蓮便住了7天的院,可後來醫生要求她再住一天,但這一天卻不能報銷。

  “我交了1000元押金,最後只返給我140元,我越想越憋屈,當時都想去鎮裏、甚至去市裏告狀了。”吳玉蓮想了想,還是先找到“孟德子”訴説了此事。

  “村民們的事兒就是我的事兒。”孟慶德告訴記者,了解事情經過後,他主動打電話給醫生,後來醫生也承認是“工作失誤”。“當天晚上,這位醫生就開車帶著水果來看望吳玉蓮,並如約退還了850元。”

  “‘百姓説事點’是矛盾糾紛排查、糾紛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秦雪告訴記者,今年5月,為加大矛盾糾紛調解力度,做到糾紛化解及時、不上交,從而減輕司法所化解糾紛的壓力,市裏將一批個人素質高、群眾信得過的“百姓説事點”信息員晉陞為人民調解員,將他們所在的157個“説事點”發展為“人民調解工作站”,5月至9月共調解矛盾糾紛800余件,預防群體上訪3件。

  發揮優勢,強化職能,“百姓説事點”成效顯著

  “事前問事兒”“隨時説事兒”“及時辦事兒”“定期議事兒”“事後查事兒”,“百姓説事點”成為反映、收集基層群眾民生訴求、有效為群眾服務和排憂解難的鮮活生動平臺。自開展以來,全省通過“百姓説事點”收集各類民生信息50余萬條,調處各類糾紛40余萬件。這種讓群眾通過“嘮家常”把看到的、聽到的社會問題、矛盾糾紛、訴求意願等社情民意在“點兒上”反映出來的新模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老戶,年紀大些,輩分也高,我還是村裏紅白理事會會長,誰家有大事小情都讓我出面主持,我説什麼話大家都聽我的,所以我做這個調解工作也得心應手。”70歲的劉躍東是舒蘭市小城鎮下營村李家大院屯人,他在村裏開了間食雜店,這裡是“百姓説事點”和“人民調解工作站”,村民都叫他“劉大拿”。

  前不久,附近村裏的李家老四和老七鬧了矛盾。當初老七種了老四家2公頃地,並把原來的水田改為旱田,後來老七不種地了,這就涉及到改田的一筆費用。隨後老四讓媳婦和已經懷孕的女兒去老七家“討説法”,結果雙方發生口角,老七一怒之下打了侄女,結果事情鬧到派出所。劉躍東得知此事後,趕緊到李家進行調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曾經反目的親兄弟化解了矛盾,兩家人和好了。

  “我們這裡距離市區35公里,相對比較偏僻,全鎮一共設置了6個人民調解工作站,我們都選擇有威望、有熱情、老百姓都信任的人做站長,把絕大多數矛盾解決在基層。”小城鎮司法所所長王靜華説,通過“百姓説事點”積極蒐集民情信息、化解矛盾糾紛,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特別在避免“民轉刑”案件和群體性上訪方面,“百姓説事點”以其更早掌握信息來源、更貼近群眾、更讓群眾樂於接受的形式,及時化解大量矛盾糾紛,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創新,完善拓展,“百姓説事點”提檔升級

  怎樣讓群眾願意訴説?選擇建立地點非常重要。

  吉林省各地不僅把“百姓説事點”建到了小賣店、醫療站、棋牌室、彩票站,還建在集貿市場和室外晨練點等百姓經常聚集的地方。

  在長春市寬城區一心街社區,“百姓説事點”就從樓裏搬到了樓外。

  “因為考慮到居民喜歡在小區涼亭聚集的特點,2011年我們就把‘百姓説事點’建到了室外。目前已經有7個這樣的涼亭,在供居民休息乘涼之餘,也承擔著為他們排憂解難的功能。”社區書記王蕾説,2016年,一心街社區又建成了52平方米的公共法律服務室,建立訴求響應和常態運轉的線上線下雙服務機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社區正著力打造“紅帆律動室”品牌,將線下民情驛站、協商驛站、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社區駐點律師,與線上法律服務微信群連接,全方位、多角度滿足居民法律需要。

  “我們注重工作機制的創新,由各級政法委牽頭,推動建立了‘5+X’模式。”吉林省司法廳基層處處長丁淑清介紹,“5”是指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信訪5個部門,“X”是指因具體案例各異所需協調的其他部門,落實矛盾糾紛收集、報送、評估、轉辦、化解責任,實現各環節緊密銜接、各單位通力協作,整體聯動。

  長春市寬城區長山社區某破産企業部分職工來到“百姓説事點”,反映退休職工醫保和企業欠職工款問題,並準備集體上訪討説法。社區黨委書記吳雅琴平息群眾情緒後,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形成書面材料,按程式報送相關部門,使破産企業退休人員醫保和欠職工款問題得到解決,從根本上消除了集體上訪隱患。

  此外,吉林省充分發揮法學會、司法行政等職能優勢,整合律師、公證、普法、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等工作資源,積極參與到“百姓説事點”工作中來;同時,整合司法行政外部資源,為“百姓説事點”工作深入開展提供更有利環境和有力支撐。

  “百姓説事點”升級版將為化解矛盾糾紛、傳承“楓橋經驗”、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