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關注太陽、地球和天氣 共建幸福美好吉林
吉林日報  2019-03-22 09:52:16

  吉林日報3月22日訊:今年3月23日是第59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太陽、地球和天氣”。

  太陽是一顆恒星,距離地球近1.5億公里,是太陽系的核心。在超過45億年的時間裏,太陽一直是地球上天氣、氣候和生命背後的驅動力。它為地球上所有生命提供動力能量,塑造我們的心情和日常活動,也是人類音樂、攝影等藝術的靈感源泉。

  氣象科研人員從未停止過對太陽、地球和天氣的深入研究,併為社會提供專業知識和服務,降低氣象災害影響。今天,世界各國氣象部門除了常規的天氣觀測和預報,還開展對大氣溫室氣體、紫外線輻射、氣溶膠和臭氧及其對水質、海洋和陸地生命影響的監測。氣象科學家利用太陽輻射測量來研究氣候變率和變化,對太陽、地球和天氣有了更深的認識。

  全球變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自19世紀下半葉進入工業化時代開始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1℃。這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洋變暖,海平面上升,從而促使更多、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發生。

  以2018年為例,吉林省天氣氣候異常複雜多變,汛期共有4個颱風直接或間接影響吉林省,引發大範圍暴雨天氣過程高達6次,同時,還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春旱和伏旱。

  氣象部門依託衛星、雷達、地面氣象觀測站等組成的現代化氣象綜合觀測體系以及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基本建立了以數值預報為核心、不同時效有序銜接的氣象預報、預警和氣候監測、預測業務體系,吉林省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服務時效得到明顯提高。在應對上述颱風過程中,省氣象局提前72小時準確預報颱風“蘇力”“西馬侖”大範圍暴雨天氣過程,省委、省政府依靠準確的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提前安排部署轉移人口,各部門聯動響應,成功避免了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造成人員死亡等極端後果。

  積極應對春夏旱情,全省氣象部門採取東北區域飛機聯合作業和多手段立體作業等措施,共增加降水約30億立方米,有效緩解和解除了旱情。全省開展地面防雹作業1160次,減少雹災損失近2億元。

  在應對氣候變化,開展氣象防災減災過程中,吉林省氣象現代化能力建設也逐年向縱深發展。2018年,完成了省市縣一體化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平臺和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建設,率先開展了智慧網格預報業務。預報品質又創新高,吉林省暴雨預報準確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十項主要氣象要素預報品質評定中九項全國排名前十。氣象與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衛生健康、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合作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聯合發佈氣象次生、衍生災害風險預警,有效降低了氣象災害影響。

  在全省推廣試用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和手機APP,開展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完成長白山生態站(二期)建設,啟動“吉林省衛星遙感業務系統平臺”建設,推動風雲4號氣象衛星接收站建設,為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吉林省已提前兩年達到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目標,今年啟動未來三年新時期行動計劃,全省氣象部門正努力實施“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氣象保障工程”建設,並同時開展海洋氣象保障工程一期建設,為更好地開展氣象觀測、預報預警、服務民生提供保障。

  當前,全省氣象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吉林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改善和服務民生等各項重大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提升氣象服務保障的品質和效益,與大家共同關注太陽、地球和天氣,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幸福美好吉林。

  (作者係吉林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編輯:田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