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瀋陽和平區廢舊鍋爐房改造成了建築博物館
遼寧日報  2018-12-18 10:18:28

  走進瀋陽市和平區海口街,遠遠的就能看見一座高聳的煙囪,煙囪下老舊的鍋爐房沒有破舊不堪,而是充滿著藝術氣息,石頭堆砌的院墻,鋪著石子的小院。推開院門,迎面是一座雕像,外墻上挂著“劉鴻典建築博物館”的牌子。

  博物館的前身是一個鍋爐房,城市集中供暖後鍋爐房就閒置了。博物館發起人盧迪介紹説,建博物館有兩方面的想法:“一方面,劉鴻典是遼寧人,師承梁思成、童寯、陳植等大家,是我國‘建築四傑’的直系傳人,希望家鄉人對這位建築大師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瀋陽像這樣的廢棄鍋爐房有很多,是城市發展中的遺存,如何在保護這些工業遺産的基礎上改造再利用,建博物館也是一種嘗試。”

  這種嘗試在博物館內部得到體現。整棟建築保存了原有鍋爐房的結構和框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起的紅磚墻滄桑依舊,鑄鐵的橫樑工業感十足。整個鍋爐房被分隔成兩個空間,一樓是永久展,展出的是劉鴻典的生平、遺稿和手跡。老照片、舊紙張,融入這老舊的鍋爐房裏,讓人一下子跳回了歷史。改造後的新設計讓鍋爐房增添了許多新功能,二樓的空間可以舉辦臨時展和各類文化活動,寬大的樓梯上設置成一排排座位,配合投影設備可以開設講座,樓梯下的咖啡間裏飄出濃濃的香氣……

  通過改造,鍋爐房搖身一變成為博物館、文化中心、交流平臺的綜合體。博物館開辦一年來,不僅成為建築業人士熱衷的打卡地,也吸引了以建築為主題的展覽在這裡舉行,法國、德國、日本的建築業文化交流活動也慕名選擇在這裡。同時,博物館也成為向市民宣傳普及建築知識的窗口,“印象瀋陽”講座已在這裡舉辦了8期,從建築的角度向人們講述瀋陽的前世今生,讓建築學從殿堂裏走進市井間。劉鴻典建築博物館為瀋陽廢棄的老舊廠房、老舊鍋爐房改造再利用進行了新的嘗試。

  據統計,僅瀋陽市和平區停止供熱的老舊鍋爐房就有170座。業內人士認為,可以將老舊鍋爐房用於拓展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將新功能填充到舊建築中,讓停火的老舊鍋爐房經過改造後在文化産業領域重新“供暖”。(記者 徐鐵英)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