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乍暖還寒給娃“春捂”你“捂”對了嗎?
北京青年報  2019-04-08 13:06:11

  冬去春來,乍暖還寒,氣溫也如同過山車忽高忽低。此時的我們有沒有經歷“脫秋褲、洗秋褲、找秋褲、穿秋褲……”的循環穿衣模式? 這裡一定要提一句老話兒——“春捂秋凍”,告誡大家春天不要急於減棉衣,秋天不要穿太多。

  為什麼要“春捂”呢?因為春天是從冷轉熱的過渡階段,早晚溫差也大。人們在冬季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早早就脫掉了厚衣或把衣服減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的變化,容易受涼生病,所以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春捂”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尤其是我們幼小的寶寶,他們自身體溫調節能力不如成人,還是需要借助增減衣服來保持身體的恒定溫度。

  寶寶該如何“春捂”呢?在生活中媽媽們的做法也有很多誤區和不合適之處。其實只要掌握以下幾點就能輕鬆搞定。

  “捂”過頭 寶寶易現“過暖綜合徵”

  很多媽媽都生怕寶寶感冒,遵照“春捂”這個原則,會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對於寶寶來説,過度春捂容易使寶寶出現“過暖綜合徵”,而且天氣已經暖和了,還捂著,孩子時常出汗,結果風一吹就感冒,所以“捂”要有度。應當根據室外溫度來增減衣服,而不是穿得越暖和越好。在春季寶寶戶外活動增多,穿得過多很容易出汗。因此,穿衣多少應該以進行一般活動不出汗為標準,媽媽最好在此基礎上給寶寶進行少穿衣的訓練,不僅可以增強寶寶的適應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捂”要“捂”對地兒 做到“三暖二涼”

  一些媽媽在春季帶寶寶出門總是全副武裝,不僅衣服穿得多,還要戴上帽子和口罩,生怕會被傳染上疾病。其實只要不去人員密集的地方,不和有傳染性疾病的人密切接觸,就沒有必要全副武裝。

  我們給寶寶“捂”也要捂對地方。最好做到三暖二涼: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從中醫角度來看,背部保持適度溫暖利於孩子體內陽氣生發,可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肚暖既能維護孩子胃腸道的功能,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此外,足暖也很重要,足部末梢神經豐富,對外界最為敏感,足暖才能保證機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而且,人體的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差些,特別是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血液循環較差,易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捂的寶寶應該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只有孩子的小腳暖和了,才能保證一身溫暖,抵禦寒冷。

  頭涼能使孩子神清氣爽,因為孩子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的,如果頭部捂得太熱,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心胸涼是指給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過於厚重臃腫,以免胸部受壓,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

  多層穿衣法 方便隨時增減

  有的媽媽既怕寶寶著涼,又嫌衣服穿多了麻煩,所以我們時常會見到一些寶寶在厚厚外套內只有一件薄襯衣就外出遊玩了。如寶寶活動過多或正午環境溫度上升,此時媽媽會處於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就是脫外套怕著涼,穿著又熱。所以帶寶寶外出,儘量穿衣層數多些,這樣在不同的溫度下好加減衣服。

  衣物貼身 防風又保暖

  父母在為寶寶選擇衣服的時候,有人喜歡選擇比較寬鬆的衣服,覺得孩子會比較舒服,但殊不知春季其實是個多風乾燥的季節,孩子穿的衣服沒有一件貼身的,風會直接進入寶寶的身體,反而容易著涼感冒。所以挑選衣服也要注意,選擇一些保暖且比較貼身的衣服,袖口建議選擇有收口設計的,會避免風吹進寶寶的手臂。

  【小貼士】    寶寶穿衣“算數法則”

  最後再教大家一個給寶寶穿衣的“算數法則”:較厚的羽絨服為9℃,薄羽絨服為6℃,稍厚些的彈力絮棉衣為5℃,厚羊毛衫為4℃,棉背心4℃,薄外套是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1℃。以後爸爸媽媽們再帶小朋友外出,可以根據以上情況增減衣服了,最好控制在26℃為宜。比如目前室外溫度為18℃,由裏到外給寶寶穿一件薄棉毛衫、薄外套、棉背心即可:18+1+3+4=26。(文/雷燕喆)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