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護航驅離可疑船2500余艘次 天天有突發
逐浪蹈海騰蛟龍
——我海軍亞丁灣、索馬裡海域護航新聞觀察之四
2015年8月,蘇丹海軍學院學員參觀我護航編隊艦艇時,體驗特戰隊員的武器裝備。代宗鋒攝
勇闖大洋壯筋骨,逐浪蹈海騰蛟龍。回顧7年護航歷程,我海軍護航官兵取得的成績令人稱道:護送中外船舶6000余艘,自身和被護船舶百分之百安全;收穫更令人欣喜:實戰化背景、多元化任務、長時間部署以及與外軍交流互動,不僅鍛鍊了護航官兵的打贏本領和對外交往能力,更培育了他們開闊的國際視野。
挺進深藍,練就過硬本領
能打仗、打勝仗,這是每一名軍人的必備素質。打勝仗的本領從何而來?實戰無疑是最佳途徑。
亞丁灣護航,中國海軍雖然沒有面對驚天動地的炮火,卻不乏驚心動魄的考驗。
2009年1月7日,首批護航編隊抵達任務區的第二天,險情不期而至。當天中午,武漢艦、海口艦正在護送4艘商船航行,2艘疑似海盜母船各拖帶一艘小艇突然出現。兩艦迅速進入反海盜部署,採取示警驅離措施,可疑船隻見無機可乘,只能逐漸遠離護航編隊,這是中國海軍護航編隊第一次與可疑船隻打交道。此後一週,編隊又兩次逼退企圖以夜幕為掩護劫持商船的可疑船隻。
“發現可疑船隻!”“一級戰鬥部署!”“直升機起降部署!”“發射震爆彈!”“開槍警告射擊!”……這是護航艦艇擴音器裏經常傳出的聲音。截至2015年底,各批護航編隊共解救被海盜追擊船舶43艘,查證驅離可疑船隻2500余艘次。平均下來,護航7年多,編隊幾乎每天都要處置突發情況。
與此同時,各批護航編隊還緊貼任務,廣泛開展不同內容的實戰化演練——
第六批護航編隊組織各類比武競賽活動20余次,完成個人能力認證考核456人,值更官合格考核3人;第十三批護航編隊各艦訓練時間均超過1800小時、完成單艦10個模組以上的補差訓練和62.7%以上全訓課目考核,組織實彈射擊訓練14次;第十四批護航編隊組織全過程武力營救演練5次,特戰分隊艙室搜索突入訓練111次,組織指揮所演練4次,海上授課53次……
接踵而至的實戰和頻繁展開的訓練,讓每一名護航官兵經受了實打實的磨礪,軍事素質顯著提高——護航7年前後相比,艦艇完成一級反海盜部署速度快了5倍;直升機緊急出動時間快了3倍;特戰隊員部署到位時間快了1倍……
踏浪大洋,提升交往能力
海軍之所以被稱為國際性軍種,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其活動範圍不只局限于本土,與外界交往互動機會很多。因此,對外交往也是海軍官兵尤其是各級指揮員的一項重要能力。
亞丁灣並不算大,面積和5個渤海相當,可這裡最多時卻雲集了20多個國家的40多艘護航軍艦。與各方海上力量交往合作,不僅關乎中國海軍形象,也關乎護航任務的順利進行。
首批護航編隊抵達亞丁灣後,如何與各國海軍開展交流合作,成為擺在護航官兵面前的一個緊迫問題。為便於與外國護航艦艇聯繫,編隊專門在互聯網上設立電子郵箱,與各國海軍和商船建立熱線聯繫。與此同時,他們還與相遇的外國軍艦互致問候,及時通報海盜信息、護航和巡邏行動、航空器飛行等有關情況……
隨著護航持續展開,中外海軍在亞丁灣的互動也不斷深入,從編隊指揮員登艦互訪到互派青年軍官駐艦考察;從直升機互相著陸對方軍艦到實施聯合護航、聯合演練;從事先商定的會晤到隨機臨時的見面……中外海軍護航力量的合作內容日趨務實,交往方式更加靈活。幾位執行護航任務的艦長不約而同地表示:“正是護航,讓中外海軍的友好交流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這些交往活動不僅向外界展示了中國海軍的良好形象,也讓護航官兵特別是艦長們的對外交往能力顯著提升。2015年初,中國海軍艦艇長代表團赴美訪問,其中一多半人參加過護航。會見時,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格林納特感慨地説:“沒想到,你們思想這麼開放。”
馳騁遠海,開闊國際視野
視野決定未來,大國海軍不僅需要先進裝備,更需要國際視野——談起護航感受,多位編隊指揮員和艦長如是説。
“論單艦,我們的裝備不比別人差,論操艦,我們的技術甚至更強,可説到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人家確實有長處。”徐州艦副艦長石磊曾3次參加護航、訪問過15個國家,與歐美多個國家海軍接觸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歐美海軍艦長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思維層次普遍較高,不僅僅立足本艦,更站在艦隊、海軍乃至國家的高度來看問題。”
和石磊一樣,歐美海軍軍官開闊的國際視野,幾乎在每名護航編隊指揮員腦海中都曾激起波浪,一系列變化也悄然發生。
剛剛歸來的152環球訪問編隊指揮員王建勳曾兩次執行護航任務,回憶征戰亞丁灣的歲月,他説,隨著護航行動的深入開展,大家的視野更開闊,開始越來越多地思考護航行動對海軍走向深藍的帶動作用。比如,長時間的遠海任務中如何保持和提高戰鬥力、如何組織後裝保障等。同時,周邊海域情況和國家安全形勢也成為大家經常思考的問題。執行第二十批護航任務前,針對也門當時局勢動蕩不安的實際,王建勳帶領編隊官兵專門制訂了撤離中國公民行動方案,準備隨時應對突發情況。編隊還依據國家戰略利益的拓展方向,加強了對相關海域安全形勢的研究。
“因思而變”體現在護航的諸多方面:比如,以前編隊與外軍交往時簡單互動多,如今則是注重設計,積極利用各種場合傳播中國文化、中國理念。
“國際視野是在具體任務中形成的,課堂裏是學不到的。”軍事專家尹卓説,需求是事物發展的牽引,有需求才會有動力。以前艦艇出海訓練最多一週,可去亞丁灣不一樣,至少都要4個月左右,其間可能還執行其他任務。補給點選在什麼位置、任務區各個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如何、周邊哪個港口可以停靠大型戰艦……這些都是指揮員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正是這些需求培育開闊了指揮員的戰略思維和國際視野。
令人欣喜的是,經歷一道道深藍航跡的洗禮,每一名護航官兵想問題、看世界的方式都發生了多多少少的變化。
歷史昭示未來。數百年來,大國海軍的發展無一不是以思想為先導。如今,通過亞丁灣護航等遠海多樣化任務的歷練,越來越多的海軍官兵對海軍、海洋、海權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對中國海軍意味著什麼?答案不言而喻。
■本報記者 羅 錚 特約記者 莫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