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正文

殲15兩月8千多架次訓練後上航母 國外預測需2年

2016-03-25 10:27:09|來源:解放軍報|編輯:王濤

  原標題:殲15兩月8千多架次訓練後上航母 國外預測需2年

  盪漾深藍的夢想

  ——透視海軍遼寧艦航母文化的點點滴滴

  夢想,與文化有關嗎?

  是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歷史底蘊,總是造就不同文化內涵的夢想。特別是,蘊含在國家民族發展當中的夢想,更有其特有的文化品質。

  航母,是數代國人執著追求的夢想。這一夢想當中,凝結著中華民族奮發進取、剛決果毅的文化精神,鋪墊了百多年以來飽含風雨滄桑的歷史,寄託了當代中國軍人的不懈追求與歷史擔當。這一夢想,緊緊聯著中國夢強軍夢。

  航母文化是一種極具現代氣息的強軍文化現象。透過航母文化的點點滴滴,我們看到了文化精神的傳承,看到了文化理想的綻放,更看到了一座座追逐夢想的群體雕像。這樣的文化景觀讓我們感受到,強軍文化已經滲透到一代官兵的精神世界,正從強軍實踐的各個側面不斷催生出新的時代風采。

  遙望深藍,我們有理由告訴祖國母親,那激蕩內心的夢想,正在破浪而行,開啟新的航程。

  劍韻深描

  隨遼寧艦出海訓練歸來,我的眼前常常會閃現那抹藍,那些激情澎湃的青春面孔,那些撼動山河的閃亮瞬間……它們時而像一幅幅黑白照片,時而又化作一束束耀眼的光芒。我知道,這是文化的力量,是航母在我內心深處激蕩起的陣陣迴響。

  1、夢想的光芒

  夢想的文化魅力在於,看似閃爍朦朧,但即使在最遠的地方也能獲得感應,並成為一種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韋慧曉是我上艦後認識的第一位女艦員。她是一名壯族女子,高挑的個兒,清秀的面容,利索的短髮,雖然一説話就笑,但是掩蓋不住眼神中軍人特有的堅毅與果斷。

  入伍前,她有著不凡的經歷——南京大學本科,中山大學碩士博士,赴西藏支過教,赴北京當過奧運會志願者,赴比利時參加過中歐青年交流活動;她是“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全國百名優秀志願者”、《中國研究生》雜誌封面人物、享受年薪百萬的華為集團金牌員工……然而,博士畢業時,她主動給海軍有關部門自薦:“我申請加入海軍,當一名普通的航母艦員,因為航母是中國水兵最大的舞臺!如果組織上批准我,我將全力以赴,矢志報國!”

  她這一舉動引起了許多朋友的不解,光鮮的頭銜,姣好的面容,再加上22年的勤學苦讀,難道就是為了當一名水兵嗎?面對這些不解,韋慧曉淡淡地説:“幹事業的機會有很多,但能夠幹一份關乎民族崛起的大事業,這是人生最幸運的事情。我愛航母,我願終生嫁給航母!”韋慧曉如願以償地成為了遼寧艦上第一位女博士軍官。

  政委梅文告訴我,第一代航母艦員中,有飛行員艦長、博士碩士艦長、全訓合格艦長,有留英留俄的各專業各領域尖子人才,還有“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學習成才標兵等,他們個個身上都有光環,都有故事。

  説實話,航母生活是枯燥寂寞的,尤其出海的日子,孤寂的海面,狹窄的空間,嚴格的管理,會讓人很快産生厭倦和疲憊。是什麼讓這麼多優秀人才甘願來忍受這份寂寞和艱難?在隨遼寧艦出海訓練的日子,我常常思考著這個問題。

  我們忘不了1840年到1949年間,光遭受來自海上的外國侵略就多達470余次。

  我們忘不了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屈辱與傷痛。

  我們忘不了1950年,在劉公島,新任海軍司令員的肖勁光,租借漁船登島查看時發出的深深感嘆:“大家要記住今天這個日子,海軍司令員可是租老百姓漁船視察劉公島的!”

  我們忘不了1980年,海軍原司令員劉華清出訪美國時,站在美國航母飛行甲板上的錚錚誓言:“中國不發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

  幾代人,一個夢。

  而夢,從來都不僅僅是夢。時間碾過去,百年航母夢早已沉澱成一种家國情懷,成為刻在中華兒女心頭的一種文化印記,一茬茬一代代傳承著。

  正是這樣的夢想,讓他們有的放棄高薪的工作,有的拋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有的離別新婚不久的妻子……從四面八方如百川歸海般匯聚而來。

  艦長張崢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説:“我們都是航母夢的追夢人。”

  時任遼寧艦副政委的李東友大校在關於“什麼是第一代航母艦員的好樣子”主題大討論中,寫過一篇評論文章,題目是:“航母艦員要做理想主義者”。

  是的,讓一代航母艦員義無反顧前赴後繼的,正是閃耀在他們身上的閃閃發光的夢想。這樣的夢想與奮鬥互相激發、交融所産生的能量,正是在航母事業中創造“航母速度”“航母奇跡”的動力所在。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