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艦隊“野牛”氣墊艇千里突襲 首艇完成試驗

2016-04-28 14:12:40|來源:解放軍報|編輯:王濤

南海艦隊“野牛”氣墊艇千里突襲 首艇完成試驗

  “野牛”氣墊登陸艇

  在“空白”處搶灘登陸

  ——南海艦隊某登陸艦支隊培養某新型氣墊艇艇員隊伍紀事

  ■徐苗波 本報記者 陳國全 特約記者 肖 永

  南中國海,風起浪卷,戰艦列陣。

  突然,海天之際,一艘巨大的氣墊登陸艇挾風裹浪,呼嘯而來,如利劍出鞘,快速搶灘。

  這是有著“野牛”之稱的我國某新型氣墊艇參加登陸作戰演練的一個場景。

  回首過去,南海艦隊某登陸艦支隊從零起步,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績單:艇員以百分之百的優秀率通過崗位培訓考核;首艇列裝不到3個月,便在實戰環境下搭載陸戰兵力參加登陸作戰演練;成功駕馭該艇實施超遠距離突襲登陸,創下多項新的紀錄……

  伴隨著這些成績,一支高素質艇員隊伍也在快速崛起。

  “寧讓人才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才”

  近年來,“野牛”新型氣墊艇多次走進人們的視線——

  2014年底,網友拍攝的一段“野牛”在某海域進行試驗的視頻,在互聯網上引起軍迷們的關注。

  2015年7月下旬,電視新聞中出現了“野牛”遠程突襲千里之外登陸場的場景。這是“野牛”第一次正式公開亮相。

  幾年前,支隊接到上級關於組建艇員隊、接裝某新型氣墊艇的命令。

  十萬火急。支隊領導感到了空前壓力:氣墊艇是介於航空與艦艇之間的水上飛行器,機械結構複雜,操控難度大,除了個別骨幹,大部分人員從未接觸過氣墊艇。

  “戰鬥力建設迫在眉睫。寧讓人才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才!”為了讓新裝備儘快形成戰鬥力,支隊黨委為該型艇各崗位量身訂制“人才成長路線圖”,狠抓駕馭新裝備的能力。

  艇隊組建伊始,他們在全支隊範圍內開展專業比武競賽,確定艇隊人員,隨即組織4批數十人次技術骨幹,赴科研院所進行跟班培訓,讓學成歸來的技術骨幹走上講臺,通過以少帶多、以點帶面的滾動幫帶模式,迅速提高艇隊的專業水準。

  前不久,該支隊首批多名艇(副)長通過獨立操作合格考核,在全支隊形成了氣墊艇人才群體共生效應,專業力量和後備力量相互促進,並行發展。

  “讓能幹者能上,讓有才者有位”

  一次考核,從未接觸過氣墊艇的胡曉明在眾多強手中奪得第一,讓人刮目相看。

  為了準備這次考核,胡曉明多方查閱資料,專門學習了氣墊艇相關知識。

  “接裝新裝備,就是要讓能幹者上!”支隊黨委委任胡曉明擔任接裝艇員隊負責人。

  胡曉明不負眾望,率領艇員隊官兵輾轉多個院校參加培訓,組織編寫了《某型艇軍事訓練及考核大綱》《某型艇部署表》《某型氣墊艇操縱教材》以及《某型艇使用和保養規定》等相關教材資料,為氣墊艇部隊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引導和堅實的理論支撐。

  一年後,胡曉明憑著過硬的綜合素質被支隊黨委推薦為支隊副參謀長。

  胡曉明的經歷,印證著該支隊黨委的用人態度:“位給人才讓,要讓有才者有位。”

  “靠素質立身,憑實績進步,在勝任中勝出。”支隊注重從建立長效機制入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先後制訂完善了《人才隊伍建設獎懲措施》等規定,科學統籌人才管理資源,為新裝備人才成長給予制度保證。

  一方面,他們積極拓寬氣墊艇幹部來源渠道,確保氣墊艇人才梯次銜接緊密、專業結構編配合理、儲備發展潛力充足;另一方面,他們建立氣墊艇幹部淘汰、轉行機制。對於經考核不適合在氣墊艇專業崗位工作的,及時調離或改行從事其他專業。

  “人才是磨煉出來的,隊伍是摔打出來的”

  今年年初,首艘氣墊艇進入最終試驗階段。支隊黨委立下軍令狀:通過上級裝備部門組織的試驗,拿到戰場合格證!

  然而,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麼多難度大、風險高的課目,談何容易!他們專門成立攻關小組,集中30多名指揮人員和技術骨幹研究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好充分準備工作。

  爬艙室、摸管路、記圖紙、拆零件……從艇長到普通一兵,他們查閱中外專業書籍40余本,撰寫筆記60多萬字,共同啃下無數個硬骨頭,理順了最終試驗的方法和程式。

  最終,他們在各種海況下順利完成試驗,並贏得隨艇專家們的連連稱讚。

  “人才是磨煉出來的,隊伍是摔打出來的。”每逢部隊執行重大演習演練任務,他們都會把新裝備拉到一線參演,把技術骨幹推到一線磨煉。

  2015年夏,該型氣墊艇連續參加了數次登陸作戰演練。他們抓住難得的實戰機會,組織艇員隊在複雜海況下,通過長時間、遠距離的航行,準時準點投入登陸戰場。

  演練中,數名艇(副)長輪流擔任指揮員操控氣墊艇,不僅鍛鍊了指揮能力,還在演練現場結合自身體會,交流氣墊艇在作戰中的使用心得,先後破解10多個制約新裝備戰鬥力生成的重難點問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