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重建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 應對西部日益嚴峻形勢

2016-04-28 10:30:49|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王濤

  原標題:俄軍重建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目的何在 

  日前,俄軍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司令部在莫斯科近郊組建完畢。該集團軍今年的訓練計劃已經制定,從團級到排級的戰術演習中,將進行超過1500次實彈射擊演練。俄國防部還決定,2016年,在西部軍區和中央軍區新建兩個裝甲師。

  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是蘇軍、俄軍中具有光榮傳統、最精銳的部隊之一,衛國戰爭期間參加了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十次突擊、解放烏克蘭和波蘭、攻克柏林等著名戰役,1944年獲“近衛”稱號,其戰鬥經歷已成為蘇軍的傳奇。

  二戰結束後,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隸屬於蘇軍西方戰役集團,長期駐紮在德累斯頓,1968年參加了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蘇聯解體後,1992年遷駐至斯摩棱斯克,1999年被裁撤。

  2014年11月13日,俄軍以西部軍區所屬第20近衛諸兵種集團軍部隊為基礎,包括第2近衛塔曼摩步師、第4近衛堪傑米洛夫坦克師、駐紮在莫斯科的第27塞瓦斯托波爾摩步旅、駐紮在下諾夫哥羅德的第6獨立坦克旅等精銳部隊,重新組建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隸屬西部軍區,沿用原有番號,司令員由原第20近衛諸兵種集團軍司令員擔任,主要裝備T-72B3、T-80主戰坦克、BMP-2步兵戰車等。

  俄軍重建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不僅是為了繼承光榮傳統、激發戰鬥精神和意志。

  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態勢已經形成,制天權、制空權、制信息權、制電磁權成為現代戰爭的決勝因素。高超音速武器、空天戰機、無人機、網絡戰等新型新質戰鬥力發展迅猛,各軍事強國均大力投入。俄羅斯也不例外,空、天、海、網等作戰力量一直是俄軍建設重點。

  在信息化戰爭時代,俄軍重建作為機械化戰爭標誌的“坦克集團軍”這樣的大規模陸上戰役集群,不禁讓人要問:此舉是否違背了軍事領域的發展趨勢,是一種倒退?

  組建“坦克集團軍”是對新一輪軍事改革的修正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牽引,人類社會所有活動領域都在發生著深刻變革,相應地,軍事理論、軍事組織、編制體制、武器裝備、指揮控制等所有軍事領域也在進行著全方位的“信息化”改造。在這個大背景下,各主要國家軍隊紛紛啟動軍事改革。

  目前,各主要國家軍隊陸上作戰力量的發展表現出指揮體系扁平化、作戰編組小型化、武器裝備輕型化的趨勢,強調快速反應和遠程兵力投送能力,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被給予同等重視。

  相應地,各大國軍隊紛紛削減和裁撤陸軍重裝部隊,陸軍集團軍的兵力編成更為多樣化,“坦克集團軍”“坦克軍”這類建制幾乎消失,坦克師和摩步師更多由裝甲旅和摩步旅取代。

  2008年~2010年間,俄軍進行了新一輪軍事改革,組建四大軍區,分別對應4個主要戰略方向。戰時,軍區作為聯合戰略司令部,統一指揮轄區內各軍兵種部隊,實施聯合作戰。其中,西部軍區面對波羅的海和北冰洋方向,對手是北約,下轄第20近衛諸兵種集團軍、第6諸兵種集團軍、波羅的海艦隊和北方艦隊。南部軍區面對高加索、黑海、地中海方向,下轄3個諸兵種集團軍和黑海艦隊。東部軍區面對亞太和遠東方向,下轄4個諸兵種集團軍和太平洋艦隊。中央軍區面對中亞方向,主要作為戰略總預備隊,下轄兩個諸兵種集團軍。

  俄軍大幅裁減了集團軍數量,並認為“師、團”是為機械化戰爭準備的,編制過於龐大、笨重,不適應現代戰爭需要,應用更機動、靈活的“旅、營”替代。

  西部軍區的轄區位於歐洲大陸,是俄政治、經濟、工業、科技、文化中心和重心地區,人口密度大,集中了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多個重要城市,與北約成員國接壤,北約軍事基地已推進至俄陸上邊界附近,使俄承受著較大軍事壓力,兩個諸兵種集團軍兵力明顯不足。

  即使西部軍區擁有俄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且優先裝備最現代化的武器,但品質優勢不總是能夠彌補數量上的不足。此外,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俄常規力量與北約在總體上存在較大差距。

  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重建後,西部軍區下轄集團軍數量達到3個,這樣,西部軍區兵力不足的情況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俄羅斯人非常務實。基於新一輪軍改後的運行情況,俄軍認為,“旅”的建制過小,無法獨立承擔某一方向上的作戰任務,實際上,現代陸軍的“坦克旅”和“摩步旅”同樣龐大、笨重,其機動性不見得比“坦克師”和“摩步師”強過多少,但戰鬥力卻相差很大,應該恢復“師”的建制。

  基於這種認識,2014年,俄國防部長紹伊古下令,恢復了前述的第2近衛塔曼摩步旅、第4近衛堪傑米洛夫坦克旅的“師”建制。當今,俄西部戰略方向上的軍事和政治形勢日益嚴峻,組建坦克集團軍也自然在意料之中了。

  調整西部軍區兵力部署的需要

  蘇聯解體後,北約東擴,使得俄在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環境和軍事形勢持續惡化。西部軍區需要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這樣的戰役集群。

  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與俄長期齷齪不斷。出於自身安全考慮,波羅的海三國要求並歡迎北約在本國駐軍,但為避免刺激俄羅斯,北約一直保持克制。美國在波蘭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對作為俄國家和軍事安全基礎的戰略核力量構成嚴峻威脅。

  克裏米亞事件和烏克蘭東部地區衝突爆發後,北約在波羅的海地區頻繁軍演,俄以軍演反制,雙方均在加強兵力部署,實際上已經處於對峙狀態。烏克蘭東部地區雖已達成停火協議,但小規模戰鬥從未中斷,政治解決前景不明朗。西方不承認俄對克裏米亞的主權,收復克裏米亞成為烏加強軍事建設的重要推動力。此外,高加索地區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長期存在。

  2015年,美軍增加在德國東南部軍事基地的重型裝備數量,從營級擴充到旅級規模,包括約250輛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佈雷德利步兵戰車和自行火炮等,還向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波羅的海三國提供重型裝備,並趁軍演之機,將參演部隊留駐波羅的海三國,等同於常態化部署。

  作為預防和應對,俄大力加強其南部和西部戰略方向上的兵力部署。這兩個方向上的地緣政治和軍事形勢有極強的關聯性和互動性。

  南部戰略方向上,以南部軍區部隊為基礎,組建克裏米亞軍事集群。西部軍區所屬第20近衛諸兵種集團軍的第9獨立摩步旅、第1獨立坦克旅被調往鄰近烏克蘭的邊境地區常駐,該集團軍司令部也由下諾夫哥羅德遷往沃羅涅什,還計劃成立新的摩步旅和坦克旅,組建烏克蘭方向上的軍事集群。

  此前,第20近衛諸兵種集團軍承擔莫斯科的防衛任務,其所屬的第2近衛塔曼摩步師、第4近衛堪傑米洛夫坦克師部署在莫斯科周邊。這兩個師轉隸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後,莫斯科的防衛任務就由重建後的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承擔。

  經過此番調整,西部軍區的中央方向上,部署有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司令部位於莫斯科,主要負責莫斯科防衛,並作為西部軍區的戰略機動部隊和戰略後備部隊,這也是該集團軍在衛國戰爭和冷戰期間長期承擔的角色;西北方向上,部署有第6諸兵種集團軍,司令部位於列寧格勒州,主要負責應對波羅的海方向的北約軍事威脅和聖彼得堡防衛;西南方向上,部署有第20近衛諸兵種集團軍,司令部位於沃羅涅什,主要負責烏克蘭方向的危機反應與處置。西部軍區總部位於聖彼得堡,實施統一指揮。

  信息化軍隊需要以高度機械化為基礎

  軍事變革主要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作為戰爭物質基礎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軍事組織的形式和作戰樣式。軍事組織和作戰樣式也需要與武器裝備相適應,以充分發揮其作戰效能,提高作戰效率。

  蘇聯和俄羅斯的國土極為廣闊,而人口、軍隊員額是相對有限的。基於此國情軍情,蘇軍和俄軍都以“高度機械化”作為立軍之本。

  冷戰期間,擁有強大、快速突擊能力的蘇聯陸軍重裝集團對北約構成嚴峻威脅。海灣戰爭中得到驗證的“空地一體戰”作戰構想,就是針對蘇軍入侵設計的。事實上,北約是無法阻止蘇軍推進的。

  蘇聯和俄羅斯的國土上,設有多個武器裝備儲存與修理基地。基地儲備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數量足以再裝備幾支同樣規模的蘇軍和俄軍。戰爭或危機爆發時,人員可空運,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由就近的基地提供。目前,俄各大軍區都編有數個這類基地。平時,基地職責是武器、軍事技術裝備和物資的儲存、維護和修理,戰時,基地編制轉換為摩步旅、炮兵旅這類作戰部隊。

  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學説》明確提出,在非軍事手段無效的情況下,將使用軍事手段保衛國家安全和利益。對未來戰爭判斷上,俄軍政高層多次公開表示,俄需做大規模戰爭的準備。俄軍軍語中的“大規模戰爭”,即“地區性戰爭”,指多個國家參加、洲內進行的戰爭。顯然,這類戰爭是指在歐洲大陸進行的常規陸上戰爭。

  大規模常規陸上戰爭中,在俄戰略核力量的強大威懾下,在俄空天軍空中打擊力量和防空反導兵力的有力支援下,俄陸軍大規模機械化重裝集群實施突擊,當今的北約仍然難以阻擋。

  近些年來西方參加的多場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以及俄軍在格魯吉亞、克裏米亞、敘利亞的作戰經歷均表明,小規模、輕型的戰鬥單位,具有更高的快速反應能力,便於遠距離投送,尤其是在應對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方面,相比重裝部隊更有優勢。新一輪軍改後,俄軍員額下降到100萬,對部隊的機動性和遠距離投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俄軍近幾年來的大規模軍演和突擊性戰備檢查中,跨軍區遠程兵力投送都是必有課目。

  但應注意到,格魯吉亞、伊拉克政府軍這類國家性質主體,以及車臣分裂主義、烏克蘭東部地區民間武裝、ISIS這類非國家性質主體,與其作戰的目標仍然是攻城略地、消滅其有生力量。因此,機械化戰爭時代的火力戰、運動戰,仍然是主要作戰樣式,裝甲部隊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

  俄陸軍前總司令馬斯洛夫認為,俄軍不必複製美軍的經驗,恢復軍、師、團編制,重建坦克集團軍是正確的決策。事實上,美陸軍一直穩定地保有相當規模的重裝部隊,並對主戰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戰車等重型裝備不斷進行高技術改進和升級換代。

  伊拉克戰爭中,美陸軍重裝部隊實施地面進攻,最終佔領巴格達。值得一提的是,傳統上使用輕型裝備的美海軍陸戰隊,也依靠重型裝備,一直打到巴格達,創造了海軍陸戰隊的陸上進攻最遠紀錄。

  信息化時代,需要建設信息化軍隊,準備打贏信息化戰爭。但是,信息化軍隊首先必須是高度機械化的軍隊,高機動性、高打擊力、高防護力、高信息力缺一不可。在可預見的未來戰爭中,依靠火力實施物理摧毀的作用和效果依然無法被取代。

  目前,我軍正在推進信息化主導的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品質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提高基於信息化的體系作戰能力,俄軍重建坦克集團軍的做法及其背後的相關考慮,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少借鑒和啟示。(作者:李大鵬 單位:海軍工程大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