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斗導航打破歐洲專利勒索 震驚國外專家

2016-04-29 10:20:56|來源:解放軍報|編輯:王濤

  攀越群山之巔

  ——解讀國防科技大學創新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報記者 王握文 特約記者 李 治

  今年3月,習主席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各級要尊重官兵主體地位,發揮官兵首創精神,大力弘揚創新文化,激發官兵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激勵大家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全軍的自覺行動。” 習主席鮮明提出的“大力弘揚創新文化”,為強軍文化建設指明瞭方向。

  軍事領域是最需創新活力與創新精神的領域,創新文化是強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和我軍改革強軍的大背景,為進一步弘揚創新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現實土壤和廣闊的實踐空間,我們應該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以創新文化的深刻影響力催生高品質的創新成果,以高品質的創新成果回應軍事變革的重大關切、搶佔軍事競爭的制高點。

  今天,我們講述的是國防科技大學創新文化的故事,相信其中蘊含的思考與實踐將為我們弘揚創新文化、推動軍事創新提供有益啟示。

  他們一次次創造“中國速度”——6次蟬聯世界超算冠軍,把五星紅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巔。

  他們一次次刷新“中國精度”——把我國光學製造加工技術帶入了納米、亞納米時代。

  他們一次次突破“中國創造”——研製出北斗衛星導航關鍵設備、鐳射陀螺、新型雷達、磁浮列車、微納衛星等眾多高新技術成果和裝備。

  ……

  這一次次讓世人為之驚嘆的重大科技創新,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國防科技大學。為什麼他們總能走在世界前列?在眾多科技奇跡背後,到底蘊含著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帶著這些問號,我們把視線聚焦于那一件件已經塵封的和正在發生的故事,去感受這所大學創新文化的點點滴滴。

  大學之大,在於精神之立

  “假如人生能實現一個夢,我的這個夢,就是讓中國在世界高性能計算領域擁有一席之地。”1978年,在那個科學的春天,當鄧小平把研製我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的任務鄭重交給國防科技大學時,著名計算機專家慈雲桂教授曾這樣表露自己的心跡。

  慈雲桂教授的話,正是他和他的團隊共同的心聲。從“銀河”實現我國巨型機“零”的突破,到“天河”在世界超算六度稱雄,在發展迅猛、競爭激烈的高性能計算領域,他們追夢的步伐始終堅定而迫切。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技術落後,條件艱苦,研製巨型計算機何其艱難。“就是豁出老命也要把中國首臺巨型機造出來。”立下這句錚錚誓言的慈雲桂,在研製任務完成後,因積勞成疾不幸辭世。43歲的蹇賢福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35歲的講師俞午龍犧牲在出差路途中。把生命獻給了銀河事業的,還有40歲的張樹生、4l歲的王育民、49歲的鐘士熙……熟悉這一過程的人們説,地上有一個“銀河”團隊,地下也有一支“銀河”隊伍。他們將生命化作一個個階梯,讓後來者踏著上面繼續前行。

  如今斯人已去,而精神猶存。一代代“銀河”人在創新實踐中培育形成的“胸懷祖國、團結協作、志在高峰、奮勇拼搏”的銀河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被收入《革命精神光耀韆鞦》一書,成為人民軍隊的精神財富和該校生生不息的創新動力源泉。

  從“哈軍工”到國防科技大學,60多年來,科大人在高性能微處理器技術、目標識別技術、數據分析技術、航天技術、鐳射技術、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等一系列事關國家安全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領域裏,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

  這一連串重大科技成果的名字,在常人看來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它們就像一個個閃亮的星辰,把大寫的“家國情懷”“強軍興國”“使命擔當”等,照耀得如此燦爛、光芒四射。

  “大學之大,在於精神之立。”此時,當我們走在國防科技大學的校園裏,那實驗室裏的燈光,那專注的眼神,那忙碌的身影,似乎都在暗示我們,那是一種傳統在傳遞。這種傳遞,讓一所大學的精神更加具體;這種傳遞,讓一種創新文化的底蘊更加厚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