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新裝備頻率"撞車掐架" 新成果8年升級解決
原標題:解放軍新裝備頻率"撞車掐架" 新成果8年升級解決
不懼風險,主動作為——8年前啃下“硬骨頭”收穫“明星”成果;不計名利,任勞任怨——8年來緊跟戰場需求變化持續升級改造。軍委聯合參謀部某頻管大隊科研創新牢固樹立戰鬥力標準——
8年前的創新成果“青春依舊”
有人説,當今信息科技日新月異,創新成果是“易碎的花瓶”。可軍委聯合參謀部某頻管大隊8年前取得的一項創新成果,至今“青春依舊”,在我軍信息化裝備保障戰場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銳意創新收穫“明星”成果
戰場需要啥,科研攻關就該幹啥!
這話,誰都明白。可真要做到,很多時候需要勇氣。
2007年的那個春天,該大隊高級工程師肖凱寧在科研攻關道路上,面臨著這樣一個選擇——
是繼續幹自己熟悉領域的科研課題,還是另起爐灶,研製部隊急需的用頻裝備“CT機”?
選擇前者,穩妥,獲獎指日可待。
選擇後者,前路茫茫,風險難控。
當時,他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新型信息化用頻裝備,因為沒有科學、便捷的檢測手段,配發部隊後往往由於頻率撞車而互相“掐架”。
訓練場上,部隊急需能對信息化用頻裝備進行把脈問診的“CT機”!這是一項全新課題,沒有資料可以參考,沒有經驗可以借鑒。
“風險再大,咱也要幹。早一天解決,部隊戰鬥力早一天提升。”肖凱寧選擇接過這塊“燙手山芋”。
此後,肖凱寧帶著高工胡莉瓊、工程師崔凱等6名科研骨幹,在京城東郊苦幹了整整一年。那段日子,他們起早貪黑搞論證,廢寢忘食做實驗。
一片荊棘之中,他們用智慧和汗水趟出了一條路。2008年12月,他們的創新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全軍部隊大批新配發的雷達、電臺等用頻裝備,經過這個“CT機”全身掃描,用頻“病症”一目了然,據此開出的“處方”更是藥到病除。“出名”之後,前來“體檢”的用頻裝備人員絡繹不絕,這一“明星”成果,也步入了輝煌的“1.0時代”。
實時“換芯”讓“明星”駐顏
轉眼到了2010年,隨著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統走入演兵場,空間窄小的系統內部自擾互擾問題相繼出現。
能不能在裝備系統定型之前加以解決?一個設想浮出水面:升級“CT機”,變單裝體檢為系統體檢。
“不能躺在昔日功勞簿上睡大覺,再好的創新成果,不持續改進都會落後過時!”該大隊黨委自籌資金升級改造“CT機”相關硬體,同時調配科研力量進行二次創新,成功給原有成果裝上“2.0版”晶片。
成果好不好用,戰場説了算。演習場上,看著某型裝備緩緩駛入“2.0版”的“CT機”,課題組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隨後,他們查找出大小問題幾十個,並開出“對症藥方”。
消息傳開,“2.0版CT機”聲名遠揚。
創新沒有一勞永逸。2012年初秋,一場信息化條件下實兵對抗演練在大漠深處打響。戰場主角之一,就是剛剛經過“2.0版CT機”檢測合格的新型數字化裝備。
演習場上,單裝單系統是不互相“掐架”了,可同類型裝備在同地域部署時,自擾互擾問題又時不時地冒出來了。
戰場的呼喚就是創新攻關的衝鋒號。一回到辦公室,課題組就遞交了對“2.0版CT機”持續升級的報告。
此時,一種聲音在大隊黨委耳畔響起:有精準的戰場需求,有成熟的科研團體,有成功的實踐經驗,“另起爐灶”再造一顆“新星”不是難事。這樣,不僅能為單位再添一頂桂冠,也能為個人立功受獎、晉職晉級提供支撐。
對此,大隊黨委態度堅決:無需“另起爐灶”,接著進行第3次創新升級,雖然單位和個人“沒什麼好處”,但省時省力省錢,能更快解決戰鬥力難題。
於是,他們牽手有關部隊和科研院所,通過融合創新,成功打造出“3.0版”的“CT機”。
“青春不老”正成為常態
信息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涉及陸海空天難以計數的用頻武器系統,如何從保證系統效能發揮轉到保證體系效能發揮?
時光來到了2015年,大隊根據戰爭形態變化未雨綢繆,決定對這一成果再次升級改造——在全軍率先展開半實物頻管倣真系統研發工作,並推出了“3.1版本”的“CT機”。
“戰場是實時變化的,服務戰場的成果必須以變應變!”肖凱寧高工説:“雖然在國內相關倣真技術可以借鑒的經驗很少,但我們已走出艱難的第一步,相信從0.1到1的跨越不久就會實現。”
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險。結束採訪之際,問起這項成果的“下一代版本”,課題負責人崔凱説:“打贏是最高的獎項,只要戰場需要不停,我們就會創新不止,讓這項成果永遠具有生命力。”
短 評
創新好比一場接力賽
■柳 剛
1952年,當第一架B-52戰略轟炸機呼嘯飛上藍天時,誰能想得到: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B-52戰略轟炸機依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之一。B-52戰略轟炸機保持“青春不老”的法寶,就是持續創新——從誕生至今,美軍從未停止過對其進行信息化、數字化改造,使其作戰性能始終與戰場變化需求保持“同頻”。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軍事創新成果的價值,在於能打勝仗。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新技術新材料給戰場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要想創新成果不做信息化戰場上的“易碎品”,不是容易的事。時下,許多部隊都有不少創新成果,也獲得了一些獎項,但沒幾年就不好用、不能用的事時有發生,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創新成果,變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變成了櫥窗裏的“榮譽證書”。文中這則新聞再次啟示我們:創新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勞永逸,唯有緊跟戰場需求以變應變,創新成果才能“青春常在”。
世界軍事科技領域的競爭,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激烈。昔日,是不進則退;今朝,是慢進即退。創新,是一場接力賽,“每一棒”都要以衝刺速度奔跑,方能保持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