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東海艦隊無人機飛行距離多次超出説明書極限參數

2016-05-06 09:28:13|來源:解放軍報|編輯:鄧晨曦

  原標題:東海艦隊無人機飛行距離多次超出説明書極限參數

  東海艦隊某團一架無人機飛行距離超出極限參數引發官兵熱議

  飛越極限,戰場沒有不可能

  本報訊 潘發良、賈磊報道:4月中旬,浙東某地域的一場演練中,東海艦隊某團一架無人機飛出性能極限、果斷“殲敵”的事例引發官兵熱議。

  任務中,該型無人機開啟偵察搜索模式,向著“敵”目標不斷抵近。此刻,指揮員邵建波在偵察螢幕上觀察到:無人機與地面控制站間的遙控鏈路,恰好被一座大山攔住。要是繼續前出,由於信號遮擋極可能造成飛行不穩,稍有不慎,信號還會完全消失。更緊要的是,不知不覺間,無人機的飛行距離已逼近裝備説明書上的參數極限!

  飛不飛?緊急關頭,邵建波沉思片刻,果斷決定繼續抵近!距離越來越遠,風險越來越大。關鍵時刻,偵察機櫃收到一連串信息,正是“敵”目標信號源的頻率、週期、脈寬等參數。在精確數據的支持下,“敵”目標被火力打擊部隊盡數摧毀,而此時無人機的飛行距離已經超出了極限參數。

  無人機已經飛到理論極限,為何還敢放手一搏?邵建波表示,這次“藝高人膽大”的行動源於去年的一次任務經歷。那次,該型無人機在執行類似任務時同樣逼近裝備説明書上的極限參數。不少號手為完成任務,極力向指揮員建議繼續前出。最終,指揮員考慮到安全因素,還是讓無人機立即撤回。“裝備性能的極限在哪?”復盤總結會上,官兵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激烈交鋒,並提出不少可行性戰法。為了摸清裝備真實性能底數,該團專門邀請廠家人員來團配合開展距離測試。令人意外的是,在不同天氣和地形條件下,該型無人機的飛行距離竟然多次刷新裝備説明書上的標定數據。以此為契機,他們舉一反三,挖掘出不少其他裝備的潛力,並在戰場上大膽突破,摸索出一些信息化戰場的新戰法,才有了新聞開頭的一幕。

  “囿于資料參數的限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思維受到限制。當然,敢於突破極限不是蠻幹,而要以科學訓練為基礎,只有藝高,才能膽大。”該團團長吳國民説。

  思維的限制是最大的限制

  1910年,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飛機突破極限,成功在“伯明翰”號巡洋艦上長度僅為25米的木質跑道上驚險起飛。以此為雛形,“海上霸王”航空母艦逐漸在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

  先破後立,是戰鬥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新質戰鬥力的誕生,總是伴隨著對原有戰鬥力限制的突破。越是成熟的數據、資料、經驗,越容易成為“思維死角”。無人機已經飛到了理論極限,東海艦隊某團官兵之所以還敢放手一搏,就在於他們突破了自己的“思維死角”以及對新裝備性能的熟練把握。

  當前,部隊新裝備列裝速度越來越快。裝備説明書上的極限值固然也是大量試驗得出來的,但畢竟與實戰還有一定距離,這距離便給更多“勇敢的頭腦”預留了刷新空間。

  思維的限制才是最大的限制。只有打破頭腦中的思維禁錮,敢於向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固有規則和觀念挑戰,官兵手中武器裝備的潛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部隊戰鬥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