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軍防空導彈能攔截中國三代戰機?宣傳水分不小
原標題:越軍防空導彈能攔截中國三代戰機?宣傳水分不小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道 越南媒體5月11日爆出一條“勁爆”消息,稱其防空部隊目前約有30個營裝備俄制的S-125-2TM導彈,並稱依靠這種導彈與俄制S-75、S-300構成了越軍的“強大”防空網,“能有效攔截中國蘇-30、殲-10A/B、殲-11B/D戰機,使得中國反輻射導彈無法使用,武直-10不能實施近距攻擊。”那麼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本文解讀。
S-300大家常聽到,那這S-125-2TM是什麼東東?S-75又是何方神聖?其實,這倆貨都是“老相識”。S-125是俄文的編號,按照西方的序列其代號是SA-3,也就是俗稱的薩姆-3,代號“果阿”。沒錯,就是該型導彈,1999年在科索沃戰爭中擊落美國F-117隱身戰鬥轟炸機。不過,當時南斯拉伕聯盟使用的是捷克製造的P-18遠距離搜索雷達(也是一种老産品),採用的是遊擊防空戰術(突然開機、打完就關機,怕美國的反輻射導彈)。所以説,擊落F-117“夜鷹”的功勞還不能全算到薩姆-3頭上。
至於S-75,則是一種更老的産品——薩姆-2防空導彈,西方代號“導線”,俄羅斯代號是“德維納河”。這是蘇聯第一代防空導彈,也是第一種野戰地空防禦系統的核心裝備。不過,S-75確實老了點。在中國,其改進型號被稱為“紅旗-2”。中國軍隊1959年用這種導彈打下美制RB-57D的時候,越南可能還不知道薩姆-2為何物呢。直到1965年7月24日,美空軍一架F-4C戰機被越軍發射的SA-2導彈擊落,標誌著此前一邊倒的美軍空襲行動的優勢局面發生逆轉。
然而越南媒體似乎不管這個,其稱“越軍裝備的升級版S-125-2TM是相關製造商對S-125M改進項目的最新成果,導彈的毀傷性、抗電子干擾能力得到提高,機動性更強。”另外,越媒稱其製造商是一家白俄羅斯軍工企業,經查就是傑特拉埃德爾科學生産聯合體(Tetraedr)。2011年,這家公司派出大批技術人員趕赴越南,幫助後者將該國裝備的大批(約40個營)S-125導彈升級改進為S-125-2TM。
越媒稱,該型導彈目標探測距離達100千米,最大探測高度25千米,打擊距離35千米,抗干擾能力達到2.7千瓦/兆赫,作戰部署時間縮短至20分鐘。這些數據顯然來自蘇俄早期的宣傳冊,還是亞洲版本。在對波蘭等東歐國家的數據,探測高度這一項,變成了18千米。看來,對於更懂行的歐洲人,數據也保守一些。
至於越方聲稱“對戰鬥機殺傷概率85%至96%、對直升機殺傷概率從40%提高至80%、對巡航導彈殺傷概率從30%提高至85%”,也是噱頭。簡單説,防空領域的作戰規則是:為了保證毀傷,通常採用“雙彈單目標”的攔截機制。提高命中率,多發射導彈也可以。而且,越方的數據瑕疵太明顯。尤其是攔截戰鬥機一項,居然把俄方宣傳冊裏“果阿”的數據(85%)和S-300的數據(96%)拼在一起。當然,對於1961年服役的蘇聯第二代防空導彈“果阿”老爺爺來説,這種“化粧”的確能讓其顯得年輕。(作者/王綏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