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稱3場戰爭見證俄軍崛起:北極中亞是重點
資料圖:俄格戰爭中挺進中的俄軍裝甲部隊。來源:美聯社
原標題:美刊稱3場戰爭見證俄軍崛起:北極中亞是重點
參考消息網6月6日報道 美國《外交》雜誌5/6月一期刊登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裏·特列寧寫的一篇文章,題為《俄羅斯軍隊重振雄風》,編譯如下: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軍隊實力減弱。從1988年到1994年,莫斯科的武裝部隊從500萬減至100萬,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和平時期裁軍行動之一。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資料,克裡姆林宮的軍費開支從1988年的2460億美元左右猛降到1994年的140億美元,俄羅斯政府從阿富汗、德國、蒙古和東歐撤回了近70萬軍人。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軍事人員的待遇和聲望突然大跌,以至於當“庫爾斯克”號核潛艇2000年在巴倫支海沉沒時,艇長每月的薪水才相當於200美元。
從1991年到2008年,即在葉利欽總統任內和普京的首個任期期間,俄羅斯在前蘇聯的疆域內利用縮減了的軍隊遏制、結束或凍結發生在那裏的衝突。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軍隊干預了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的民族衝突以及塔吉克斯坦的內戰——全部都是小規模交戰。即便是在1994年葉利欽派俄軍試圖鎮壓分離主義叛亂的車臣行動中,俄羅斯總參謀部也只能從理論上擁有100萬人的武裝力量中調集到6.5萬人的部隊。
在前蘇聯疆界以外,俄羅斯卑躬屈膝。它尋求與美國結成合作夥伴關係,有時與北約合作,加入了1996年北約主導的波黑維和行動。毫無疑問,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意識到成為北約成員無望後,莫斯科多次發出抗議,反對北約東擴,反對北約1999年空襲南斯拉伕和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但俄羅斯實在是太弱了,不能阻止這些行動。克裡姆林宮軍事發展的重中之重仍是其核威懾,它認為後者才是自身安全和主權的終極保證。
俄羅斯衰敗和逆來順受的日子現在一去不復返了。2008年初,普京開始了軍事改革,大規模增加軍費開支,努力振興搖搖欲墜的俄羅斯軍隊。多虧這一改革計劃,俄羅斯最近表現出一種新的為達目的使用武力的意願。首先,2014年2月,莫斯科派遣身穿無標誌軍服的武裝人員從烏克蘭手中奪取克裏米亞的控制權,並含蓄地用更廣泛的侵略威脅烏克蘭政府。接著,它向烏克蘭頓巴斯地區的親俄分離主義分子提供武器、情報和指揮控制支持,阻礙基輔打敗他們的努力。再後來,在2015年秋天,俄羅斯命令空軍和海軍轟炸在敘利亞與巴沙爾總統作戰的武裝分子,歷史上首次直接干預中東地區。
這些最近的干預行動與蘇聯時期經常採取的大規模行動雖有天壤之別,但客觀事實是,俄羅斯再次能夠阻止任何其他大國,必要時自我防衛,並可在周邊地區乃至更遠的地方有效投射兵力。在經歷了25年軍力孱弱不堪之後,俄軍重新成為歐亞大陸一支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
格魯吉亞戰爭
俄羅斯軍事現代化的故事始於2008年的格魯吉亞戰爭。那一年的8月份,俄軍大敗忠於親西方的格魯吉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的部隊,促成了阿布哈茲共和國和南奧塞梯共和國分離出來並成為俄羅斯的附庸國。5天的戰役是個明顯的勝利:莫斯科阻止了北約擴張吸納一個想加入北約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鞏固了它在南部和西部鄰近地區的戰略優勢地位,明顯暴露了西方軍事介入該地區的局限性。通過增加其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軍事“足印”,俄羅斯還加強了它對外高加索2個重要戰略地區的控制——首先是確保索契,這是俄羅斯總統南方官邸的所在地,也是俄羅斯非正式的第3個首都;二是將俄羅斯軍隊部署在能夠打擊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範圍內。
不過,俄羅斯當年打格魯吉亞時出動的是未經改革、臃腫的蘇軍殘余部隊。俄羅斯士兵不得不使用過時的武器,而負責監督這支備戰不足的部隊的俄羅斯軍官甚至在他們的軍用無線電設備失靈時不得不使用民用手機下達命令。到戰爭結束時,俄羅斯損失了5架軍機,包括1架戰略轟炸機。莫斯科雖然打贏了這場針對弱小得多的敵人的戰爭,但俄軍本身暴露的弱點也太明顯了,實在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