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俄向東轉不能只依賴中國 印度也很重要
【環球網軍事7月15日報道】俄羅斯《獨立報》7月1日刊登弗拉基米爾·斯科瑟列夫的一篇文章稱,印度海軍的3艘軍艦日前訪問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兩國水兵展開了聯合軍事演習。這也證明了俄印之間的軍事以及軍事技術往來依舊相當密切。印度政府日前發佈的新聞公告稱,兩國正攜手研發新的武器系統,如“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第5代戰機等。印度憑藉生産許可證,在本國境內製造蘇-30戰機和T-90坦克。俄方已將“超日王”號航母即翻新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移交給印度海軍。
印度與俄羅斯不只在國防領域成功合作,俄羅斯還是參與印度境內核電站施工的唯一國家。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庫丹庫拉姆核電站1號機組已在供電,2號機組即將並網發電。考慮到日本福島核事故釀成的災難性後果,莫斯科還將向印方合作夥伴移交最先進的事故防護技術。
在冷戰年代,印度曾深信不疑:一旦自己陷入難關,莫斯科定會馳援。而蘇聯同樣寄望于來自不結盟運動領袖新德里的外交及政治支持。至於雙邊合作的經濟基礎,兩國早已開始用盧布及盧比結算。正如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馬諾傑·喬希所説,當年印度所購得的蘇聯潛艇,實際價格僅2000萬美元,而伊朗為同樣的武器支付了相當於印方10倍甚至20倍的金額。
如今,上述一切皆已成為歷史。俄羅斯面臨來自歐美的嚴峻競爭。在民用核能方面,美國的大型企業正努力擠進印度的核電市場。
但變化最大的是地緣政治形勢。兩國都試圖適應新的現實。對俄羅斯而言,這表現為與西方的對立,更具體地説,是與華盛頓全球霸權的針鋒相對。至於印度,新進程則意味著與鄰國和平相處,同時尋找能夠讓自己變身超級大國的強大經濟夥伴。因此,無論是莫斯科還是新德里,皆需從新的國際形勢、全球力量對比格局和自身能力出發,構築全新的雙邊關係。
俄印關係依然是友好的,但問題在於,它正在日益弱化且缺乏昇華的契機。過去,印度曾被視為俄羅斯的主要戰略夥伴,如今,這一身份已被中國所取代。理由毋庸贅述:S-400被視為俄制防空系統中的“皇冠上的明珠”,莫斯科選擇了北京而非新德里作為其首個出口國;即便是在充滿危機的2015年,中俄貿易也突破了600億美元,而同期的俄印貿易僅在百億美元左右徘徊。
正如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主任德米特裏·特列寧所述,在上述背景烘托下,俄印關係似乎進入了冷宮。聽過印度國際問題研究專家的表態後,我們會發現這一比喻並未太言過其實。南丹·烏尼克裏什南便提到,20世紀70年代,促使印度與俄羅斯團結起來的因素是中國,兩國的共同利益便根植于這一基礎之上,“如今,印度與中國的經濟往來非常密切,但政治關係極差,印度開始坐立不安,它不知莫斯科與北京會接近到何種程度,遂因此而萌生了與美國搞好關係的意願”。
印度人也對莫斯科跟伊斯蘭堡關係的發展分外關注。俄方向巴基斯坦出售了民用直升機,在其上配備機槍可謂輕而易舉。巴方確認,俄武器只會用於打擊恐怖分子。但烏尼克裏什南並不這麼想:“我們都知道,它事實上被拿來對付我們。”
儘管俄印夥伴關係中存在上述不安因素,但在安全領域的共同利益仍將兩國緊密團結在一起。俄羅斯一直將自己定位為歐亞國家,但在烏克蘭危機之前,俄精英其實一直將目光投向西方。克裡姆林宮試圖改變這一局面,推出了向東轉的方針,即面向發展蒸蒸日上的亞太地區。事實上,這一思路目前只是加劇了對中國的依賴。所以,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放任俄印關係之花“凋萎”。沒有印度,就跟日本、朝鮮等亞洲其他經濟巨頭缺席一樣,向東轉只能停留于美好的口號而非現實。
印度遭遇來自中國的競爭,俄羅斯尚無力解決與北約的矛盾。在此情況下,兩國需要提升合作水準,拓寬合作形式。兩國歷史形成的親密關係、領導人之間的良好私交、對國際秩序基本原則的共識——這一切都非常棒,但卻不夠。高層往來不可或缺,部長和基層官員之間的交流也是落實領導人決策的關鍵所在。
然而,倘若印俄企業界之間缺乏積極接觸,兩國關係的發展仍會相當受限。而夯實往來應以軟實力為基礎,將文化、專家、媒體等領域的交流固定化。如今,印俄兩國居民了解對方的興趣日漸下降,以下事實便是最好的證明——印度媒體在莫斯科沒有一位派駐記者。
不能放任俄印關係隨意發展。重要的是,儘管兩國在合作夥伴方面都各結“新歡”,如中國、美國,但莫斯科與新德里仍亟須恢復彼此間的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