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軍報談國防動員:有效抗擊強敵“不宣而戰”

2016-07-26 13:42:52|來源:解放軍報|編輯:韓基韜

  把國防動員擺到聯合作戰的戰略位置

  ■要文須

  國防動員屬於戰略問題。在高技術局部戰爭出現以前的戰爭中,國防動員發揮了不容置疑的支撐作用,因而被稱作戰爭的“伺服器”。當戰爭形態發展到信息化聯合作戰模式,國防動員是否還具有過去那樣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該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作戰與動員的相互關係?這是聯合作戰籌劃和組織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我軍這次編制體制調整改革的一項重大決策是重塑國防動員體系,專門成立了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並在戰區聯合參謀部內設立動員部門。這從組織形態上啟示我們,國防動員的地位和作用仍呈加強之勢,且要納入聯合作戰體系之內。但這只是實現了作戰與動員的 “形合”,如何從聯合作戰的特點規律認識國防動員的重要性,自覺把國防動員擺在未來聯合作戰的應有位置,切實成為體系作戰能力不可替代的重要構成,尚需進一步深化認識,從而實現動員與作戰由“形合”躍升為“神合”。

  國防動員是聯合製勝的基本要素

  孫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沒有人民群眾的“小推車”,就沒有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今天的信息化聯合作戰既是軍力的對抗,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突出特徵是保障任務艱巨。由於參戰軍兵種多、力量多元,戰場空間全維全域,既要對不同軍兵種作戰力量實施保障,也要對不同戰場領域的各類作戰行動提供保障;加之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增大,保障的技術性增強,保障內容繁多,戰爭消耗巨大,沒有國家和社會強大持久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強力支撐,僅靠軍隊自身聯合作戰是難以為繼的。在美國先後主導發動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空襲利比亞等典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儘管其經濟軍事實力超強、佔據絕對優勢,但每次都實施了廣泛而充分的戰爭動員,不僅包括傳統的動員內容如徵調大量作戰物資、裝備器材、預備役力量等,而且還把政治動員發揮到了極致,無論國內國外、戰前戰中,舉凡能為美國營造有利氛圍的宣傳遊説、輿論造勢都無所不用其極,特別是格外重視國際動員,籲請盟友和國際社會支持其戰爭行動。基於動員對戰爭不可或缺的支撐保障作用,國防動員保障已經成為作戰行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作戰行動彼此滲透、同步展開,相互交織、高度融合,處處不可或缺,必須一同籌劃、一同部署。如此,才能在未來信息化聯合作戰中爭取主動權。

  動員體系間的對抗正逐漸發展為聯合作戰的一種基本樣式

  信息化聯合作戰是多權制衡、體系對抗,既包括作戰體系,也包括作為戰爭保障的動員體系。任何一個體系癱瘓失效都可能導致整個體系能力大減,進而影響戰爭勝負。縱觀這些年的局部戰爭,可以清晰地看到,敵對國的國防動員能力成為新的重要戰略打擊目標,動員體系間的對抗日漸激烈,且逐漸向成為聯合作戰的一種作戰樣式發展演變。“現代戰爭就是打保障”。這裡既包含保障在作戰中的支撐作用,又包含保障體系作為作戰對象被直接攻擊的作戰樣式,兩者相合,深刻揭示了戰爭保障的極端重要性。典型如當年的科索沃戰爭,北約的打擊目標不再限于南聯盟的軍事目標和有生力量,“一切可動員起來服務於戰爭的東西”包括政治、經濟和民生目標都成為進攻對象;南聯盟也針鋒相對,在奮起抵抗打擊敵機的同時,廣泛動員民防組織採取多種防護措施,保存戰爭實力和戰爭潛力,有力牽制了北約的空襲行動。直至北約武庫空虛、不得不緊急動員加緊生産,戰爭一拖再拖,未能依靠作戰直接實現戰爭目的。在伊拉克戰爭地面作戰中,美英軍隊也是首先癱瘓伊動員系統,削弱其戰爭潛力。由此可以看出,聯合作戰條件下,動員與反動員之間的矛盾對抗更為激烈,已經成為體系對抗的重要內容。這種對抗不僅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而且進一步模糊了國防動員與聯合作戰之間的界限,也促使國防動員向著聯合作戰所需要的方向發展。

  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是懾止戰爭的基本條件

  戰爭的最高境界是懾止戰爭,即“不戰而屈人之兵”。威懾,仍是當代不可忽視的重要戰略手段。聯合作戰倍增了作戰效能,相應強化了對敵震懾力。通過提高聯合作戰能力懾止戰爭,仍然是我們的重要選項。而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威懾,將使聯合作戰的懾止效應得到倍增。當一個國家的國防動員潛力雄厚,動員能力強,動員準備程度高的時候,敵人就會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貿然進攻。眾所週知,瑞士能夠避開19世紀以來的全部戰禍,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全民皆兵的強大國防動員能力所形成的軍事威懾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面臨嚴峻的安全形勢,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抑制、阻遏戰爭爆發,必須依靠壓倒對方的戰爭實力和國防潛力所形成的巨大威懾力。只要我們持續加強國防動員實力,與軍事力量一起構成強大攻防體系,就能懾止敵人的蠢動和冒險。

  有效抗擊強敵“不宣而戰”要求構建平戰一體、隨時應戰的堅強國防動員

  二戰以來,不宣而戰的突然襲擊,已成為發動戰爭一方的慣用手法,意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隨著現代高科技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爭的戰略指導強調首戰制勝、力避持久,因而使戰爭的突發性和速決性顯著增大,作戰進入“秒殺”時代。作戰雙方不僅要爭奪制空權、制海權,還要爭“制時間權”,速度成為勝敗的決定性因素。處於防禦地位的國家,如果戰時動員和準備工作沒做好,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國防動員,就會在戰爭面前措手不及、被動挨打,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甚至陷入亡國境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 “閃擊”波蘭前,波蘭就已獲悉德軍意圖,但波蘭遲遲沒有完成全國動員,致使戰爭開始48小時統帥部便陷於癱瘓,短短兩周德軍就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法國的情況更慘,在德軍“閃擊”之下,全國不能適時轉入戰爭軌道,兵力不足,生産遲滯,一週就被擊敗。從當前我國面臨的戰爭威脅看,不排除強敵對我採取不宣而戰的戰爭發動方式。有效抗擊強敵突襲,不僅要求軍事力量快速迎戰,而且整個動員體系也必須同步反應、快速轉換,增強動員行動的爆發力,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將戰爭需要的資源潛力聚集起來、釋放出去,轉化為戰爭實力。而這,離不開平戰一體的國防動員建設。當國家的戰爭潛力雄厚且能有效動員起來,當全社會的戰爭承受能力強大、戰爭意志堅定的時候,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就一定能粉碎敵速戰速決的戰爭企圖,進而贏得戰爭。

  需要明確的是,強調國防動員在聯合作戰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並不意味著在任何戰爭形態或作戰樣式中可以等量齊觀。不同的戰爭目標和樣式決定不同的動員規模、方式和時機,關鍵是有機協調、相互匹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