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專家:中俄在美壓力下被迫合作 不會搞軍事聯盟

2016-08-08 10:27:15|來源:環球網|編輯:鄧晨曦

  原標題:北約會成為“第二次冷戰”的推手嗎

  郭樹勇

  北約被美國裹挾劍指俄羅斯

  北約成立於上世紀40年代末,是美蘇冷戰的産物,但是北約並沒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結束,主要原因是美國希望用它來繼續發揮控制歐洲的作用,而歐洲那時還沒有強大到獨立防務的地步。白駒過隙,冷戰結束並且又過了四分之一世紀,如今卻有人準備讓北約再“擔當大任”,充當“第二次冷戰”的推手。

  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在近三年來,美國政治保守主義興起,一些人企圖在歐亞大陸兩端加強戰略威懾力量,並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態勢,極大地傷害了中國與俄羅斯的戰略安全環境,大有重回70年前冷戰的勁頭。7月上旬,北約在華沙舉行其成立以來最大規模峰會,討論北約發展和對俄威懾等問題。時間和地點都選得很耐人尋味,今年是華沙條約組織解散25週年,又是北約啟動東擴20週年,這在昭示什麼?從後續的軍力部署調整看,這次峰會是一次威懾會,對象顯然是俄羅斯及其夥伴關係國家。而作為對北約的回應,俄羅斯媒體8月6日透露,俄羅斯黑海沿岸城市新羅西斯克的一處新海軍基地即將投入使用,那裏或將部署6艘“基洛”級潛艇,以對抗北約在該地區的行動。

  華沙峰會做出了三個決定:向與俄羅斯交界的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增派四個營的兵力、督促各國履行加大軍費開支的承諾、組建歐盟與北約的後勤共享計劃。雖然大多具有象徵意義,重點不在對外而在於對內,但北約仍要明白,任何軍備競賽的做法,都會導致安全環境的惡化,推動雙方走向衝突的邊緣;加強北約內部建設和力量增強的主要現實需求,不在於從傳統安全思維出發去遏制什麼大國的崛起,而來自應對日益嚴重的恐怖主義、歐洲難民問題等非傳統安全。

  美在北約東擴問題上已“有心無力”

  一些人認為,當前北約處在進與退的十字路口,要麼消亡,要麼繼續東擴。那些鼓吹北約東擴的人士主張,推進東擴的當前任務是配合美國在東亞的導彈部署,牽制俄羅斯在東亞問題上與中國聯手反對美國。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筆者認為,如果北約不進行脫胎換骨式的自我改造,存在的必要性令人質疑。

  首先,在歐盟軍事一體化向前發展的形勢下,這個機構雖仍是美英試圖控制歐洲的工具,但越來越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象徵。歐盟已經足夠強大,尤其是德法兩國對美國的依賴性和親密度並不像英國那麼高,所以現在只差歐盟對美國講“我們可以自我保護”了。北約東擴在俄羅斯的強烈反對下,不斷地碰壁。烏克蘭已明確表示不再申請加入北約,土耳其恢復了與俄羅斯的高層合作,北約也不得不保持與俄羅斯的對話。

  其次,歐盟最後必然要求與北約平起平坐,希望真正地走獨立防務的道路。法國總統奧朗德近日明確表示,需要把俄羅斯視為夥伴,要與之進行對話,而不能單純地施以威懾,北約在東歐的部署要保持其防禦的性質;德國總理默克爾對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持反對態度,踩了“急剎車”;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則在不久前批評北約增兵東歐是“好戰”行為。法德的立場更加務實、合作,符合廣大歐盟國家的利益。而其帶來的獨立性已經日益讓外界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

  第三,美國國力不斷衰落,在擴大北約問題上“有心無力”,時而不甘心退出歐洲舞臺,時而想“甩包袱”。明眼人看得出,美國目前考慮得更多的是做為一個太平洋國家,如何主導世界上經濟最為強大的亞太地區,已經不太顧得上歐洲的前途和命運。考慮把北約中的歐洲託付給正在“脫歐”的英國來協調處理,自己全力對付中國。對於這個如意算盤,歐盟國家看得很清楚,不會輕易上當。俄羅斯等國也看得很清楚,不會輕易與歐盟搞對立。如果幾大力量都顧不上北約,北約不就成了一個軀殼了嗎?

  北約應警惕出現“帝國的過度擴張”

  如果北約作為國際軍事集團組織繼續存留下來,也不是沒有發揮作用的空間,打擊恐怖主義、解決難民危機、應對氣候變化等都是迫切的全球治理和地區治理任務。北約不能充當“第二次冷戰的推手”,更不應充當超級大國在全球搞安全對抗的工具。

  第一,英國“公投脫歐”之後,已經大大失去了對歐洲事務的影響力。英國成為美國代理人的身份加強了,但力量減小了。歐盟不會再買英國的面子,美國還要從歐盟中找英國之外的合作對象。法德則會加強合作,頂得住美英的壓力。

  第二,我們理解一些北約成員國特別是中東歐的小國對於安全的需求,這些需求很大一部分是合理的。因而也支持歐盟加強安全事務的建設,也支持歐盟與俄中加強戰略對話,通過“一帶一路”等機制加強經濟合作和相互依賴,擴大合作共贏,走新型國際關係和新安全建設的道路。我們都已認識到,通過冷戰式的安全保障來解決安全需求,只能導致烏克蘭危機的惡化或重演。

  第三,中俄在美國的霸權壓力之下,會採取一些共同的立場,這些立場都是被迫做出的防守姿勢,而不是謀求霸權。中俄不可能也決不會成為軍事聯盟,上海合作組織不可能演化為安全聯盟,“一帶一路”也不會成為安全聯盟的擴展。了解中國古代史和近代史的人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防守性的國家。北約應當正面地理解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應低估韓國部署“薩德”對於中國戰略安全的深刻影響。中俄所以在華沙峰會的當天向聯合國發表有關反對部署“薩德”的聲明,就是提醒北約和有關方面在不利於世界和平的道路上止步,不要犯戰略判斷上的錯誤。

  第四,歐盟應警惕出現“修昔底德的陷阱”,更要警惕出現“帝國的過度擴張”。英國脫歐已經説明無論是歐盟也好,還是北約也罷,都不能無限地擴大。無限擴大會導致協調成本和治理成本負擔過重,歐盟和北約當前最緊迫的是集中精力搞內部建設,消化內部意見,解決自身安全難題,而不是要建構什麼“俄羅斯威脅”或“中國威脅”。北約若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範圍內發展“成員國”或“聯繫國”,註定要失敗,也會引起中俄等國的巨大反彈。

返回頂端